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戀愛

童年父母缺席對孩子未來情感選擇意味着什麼

戀愛1.83W

原生家庭的教育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童年的時候,父母長時間的缺席,會對孩子的情感價值觀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對他們今後的親密伴侶選擇和社交選擇都會造成直接影響。所以請父母們儘量不要缺席孩子的童年。

童年父母缺席對孩子未來情感選擇意味着什麼

家人説,我九歲的侄女因為爺爺接她下課晚、奶奶忙着照顧妹妹沒接她電話鬧自殺,她説家裏的人都不愛她,不如吃藥死了算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開始覺得這就是小孩子的玩笑話,但是細想不免憂心忡忡。

表哥表嫂常年在外做生意,小侄女自幼是由姑媽帶大的。

小侄女一向很聽話,三四歲時就已經表現得比別的同齡孩子要成熟懂事,給奶奶捶背、給爺爺盛飯、照顧叔叔阿姨家的妹妹……

小小年紀已經知道怎麼討大人歡心、看人眼色行事。

不過,一個人的時候她又表現的幼稚天真。

小侄女喜歡芭比娃娃,房間裏堆滿了各種芭比娃娃,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和芭比娃娃玩“當媽媽”的遊戲,給她的芭比寶寶們做飯、做衣服、唱歌。

和小朋友玩“過家家”時,除了媽媽別的角色她都不願扮演,甚至連她的夢想都是成為媽媽。

一次,我輔導她做家庭作業,其中有一道“長大後你想當什麼?”的題,這樣的題小時候我們都做過,一般小朋友的理想都特別遠大,科學家、老師、宇航員才是常見答案標配,但是小侄女的夢想是“當媽媽”。

我問她為什麼,她説“這樣我就可以結婚,每天給寶寶做飯,接她上學、不離開她了。”看似童言無忌的一句話,卻表現出孩子對完整家庭、父母關愛的渴望。

心理學家説,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人生情感教育的啟蒙來源。

在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人最早建立起的依戀關係就是父母關係,父母在依戀關係中對孩子的迴應程度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依戀類型。

父母迴應程度高孩子會成為安全型,迴應程度低,會成為不安全依戀。

童年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最需要的是父母給予的關愛和安全感。

倘若父母在孩子童年缺席或者缺位,往往會讓孩子成年後自我評價低、嚴重匱乏安全感,甚至影響孩子未來親密情感關係的選擇。

在所有的女作家中張愛玲的才情無疑是讓人驚豔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祖父是張佩綸、外祖父是曾國藩手下大將。。

張愛玲天生高貴、自幼成績優異、才華橫溢,但是這種高貴的出生並沒有給她帶來精神和情感上對等的“高貴”。

她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淡淡的悲涼,她對世事隨波逐流、冷眼旁觀,而這種對世事的冷淡、沒有安全感,和她童年有密切關係。

張愛玲的父母一個是性格暴戾、抽鴉片、逛窯子的封建遺少,一個是從身體到思想都全面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新式女子,這樣的兩個人,自然不能和平共處、相守白頭。

張愛玲4歲時,母親就因為受不了父親的花天酒地的做派遠走歐洲留學。

從小張愛玲就是由老媽子帶着長大的,父親不管、母親不在,她的童年除了心裏各有盤算的老媽子,逍遙的父親、妓女出身的姨太太,以及一個比她膽子更小的弟弟再無其他。

什麼是愛?什麼是完整的家?

她不懂。

張愛玲的童年也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8歲時母親留洋回來陪在她身邊,教她彈琴、畫畫,開心的張愛玲興奮地給自己的玩伴寫了三張紙的信炫耀自己也有家、也有母親。

但是,幸福不過兩年,父母離婚,母親動身去往法國,母愛、父愛又都沒了,和母親臨走時的最後一面張愛玲沒有太多惜別之情,她只能“自己哭給自己看”。

16歲之後母親回國,與母親關係更加生疏。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張愛玲逃離父親,為寫作放棄嫁人,不顧旁人眼光嫁給“大漢奸”胡蘭成,受傷後離開大陸,最後嫁給一個殘疾老頭。

張愛玲的一生,雖出生朱門卻如浮萍般飄蕩,她窮其一生想努力抓住一些愛,但是最終都未能如願,親情如此,愛情也是如此。

有人説羨慕張愛玲一生“我用不着全世界來愛我,我愛我自己就行了”的姿態。

但是自己愛自己、自己哭給自己看的人,誰説不是低到塵埃還開不出花,害怕最終抓不住愛,而被動選擇的自我放棄呢?

有人説,人倘若在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多的愛,那麼終其一生他們都會以極其卑微地姿態去像別人乞求愛。

愛而不得索性放棄再開始,頻繁陷入糟糕的親密關係之中。

娛樂圈就有這樣一個姑娘,作為90後人氣小花,鄭爽的演繹事業算是一路順風順水,出演第一部電視劇《一起來看流星雨》就擔任女主角,並且一炮而紅。

她天生自帶熱搜體質,一舉一動都都能引人關注,這種“好運”是很多娛樂圈明星羨慕都羨慕不來的。

但就是這個令人羨慕的她,實際卻是一個自我評價很低、極度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這一點從她兩段失敗的感情中就能看出。

鄭爽是那種典型的為愛奮不顧身,在男方面前姿態卑微到塵埃中的女孩。

和胡彥斌的那段感情中,經常被媒體拍到在公眾場合情緒失控暴走。

對於這段感情她在《鄭爽的書》中寫道“支持你做任何事情,哪怕只是想玩玩感情,我都能夠接受你的放縱”,你看這種卑微的姿態是不是令人心生憐憫。

而在她和張翰的那段感情中這種卑微感體現得更淋漓盡致,當年和張翰在一起時,鄭爽對張翰的愛是盲目崇拜的。

在一起時她規定自己不與其他男演員拍吻戲、親密戲,她為他洗衣做飯、為他萌生出推出演藝圈的想法,為了去看他連累整個劇組拍攝進度,甚至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選擇去整容。

但是,這種鄭爽的這種愛對於任何人而言都太滿、太壓抑,時間一長就會顯出疲態。

於是,當她感覺不到足夠多的愛時,為了不被拋棄她會選擇自我放棄,單方面宣佈結束。

即便在生活中,她給人的感覺也是極其沒有安全感的,她不善與人溝通和表達自我,遇到事情只會一個人躲着哭,就算已經瘦成紙片人被媒體批評,參加節目時父親讓她吃飯,她還是會説,“要是我變成一個大胖子,誰會喜歡我”。

這種安全感的極度匱乏,和她童年父母缺席有直接聯繫。

鄭爽的媽媽年輕一直進演藝圈的夢想,但是未能如願,鄭爽出生後母親自然而然將這個夢想轉嫁到女兒身上,

鄭爽從4歲開始就登台表演,5歲開始學鋼琴、舞蹈,12歲離開父母隻身到成都學藝,16歲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可以説鄭爽的童年有很長一段時間父母是缺席的。

即便是在離家之前,父母對鄭爽的愛也是一直缺位的,為了鄭爽可以出人頭地,母親對她實習軍事化管理、鋼琴彈錯了會被打、考試拿不到第一名會被罵。

正是自小離家、長期缺少父母柔軟的關愛,讓她自我認同感很低。

成年後她試圖把從父母那裏缺少的愛在愛情中找回來,她願意為伴侶付出一切,為了愛情她甚至可以放棄工作和原本的容貌,放棄驕傲和姿態,只為獲得更多的愛。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説,童年記憶對於我們瞭解一個人的生活觀有着重要價值。

童年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容易在心底形成父母不愛我是因為我不夠好的情感觀。

只有按照對方的要求努力“討好”,我才可能收穫愛,而我本人不值得愛的觀念,成為低自我評價的人。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姑娘,她們和鄭爽一樣,因為童年父母的缺位,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和關愛,以至於讓在成年後一再在感情中尋找安全感,頻繁被渣男欺騙、劈腿。

惠子是我的大學同學,性格開朗,人緣極好,大學時頻繁活躍在學校各種社團中,是學院小有名氣的才女佳人,但是她的感情一直屢屢受挫,頻遇渣男。

惠子的第一任男友是她老鄉,是個樣貌清秀、老實本分的男孩,對惠子十分寵愛。

每天早晨雷打不動和地出現在宿舍樓下給她送早餐、提包包,他對惠子的好周圍的好友羨慕不已,但是交往不到半年她們分手了,沒有爭吵、沒有不和。

關於分手的原因,惠子説“他太好了,我怕我們走不到最後。”

分手之後沒多久,惠子火速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感情,惠子的第二任男友是學校文學社的“詩人”,用她的話來説對方雖然長相抱歉,但是有才華、“會生活”。

後來,我們都意識到詩人男友的會生活兩人吃飯永遠AA,甚至幫惠子投了兩塊錢坐公交,也要記在賬本上等惠子還錢,不過對這樣的“詩人”惠子還是掏心掏肺的付出了感情,但這段感情最後以對方劈腿收場。

後來,惠子陸續有很多第三任、第四任……,每一場戀愛都是“對方對我還不錯”開始,以失敗結束,然後又火速開始下一段戀情。

惠子大學時期最後一場戀愛,是和實習部門的主管,在這場戀愛中惠子不幸被“小三”,而起初對方打動她的不過是感冒時的一杯熱水。

惠子這種頻繁戀愛、失戀、換男友的行為,她説“我想一直有人愛我”,這種想法和她童年經歷有很大關係、

因為父親工作變動,惠子剛會走路就被父母送到爺爺奶奶身邊,父母只是在節日、假期將她接回家中,以至於7歲時,惠子被接回家中上國小。

讓自己的親姐姐以為惠子是別人家的孩子要和她搶爸媽,大哭大鬧,不吃飯、不上學,父母只得將惠子再次送回爺爺奶奶身邊。

後來惠子又被接回家中幾次,但是都因為和父母沒話説,姐姐對她敵對仇視,又重新回到爺爺奶奶身邊,這種情況一直到大學聯考前夕爺爺奶奶先後去世,惠子才回到家中。

正是因為缺少父母和家庭的關愛,成年後離開家庭,她才會一直戀愛、失戀,試圖用更多的愛來充實自己。

娛樂圈中另一個女明星陳意涵也是這樣,一直在戀愛中尋求安感。

陳意涵童年父母離異缺少完整的家庭關懷,長大後她説:

我太愛戀愛了,也怕沒有戀愛,會隨便抓一個人來愛,但後來才發現,可能不是真的喜歡對方。沒有愛人會讓我很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