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親子 > 孕期

如何教孩子獨立

孕期3W

不包辦,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如何教孩子獨立1

01 不包辦,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許多父母對待自己的寶貝孩子,簡直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

因此,在一些生活小事上,父母能夠自己動手的,絕不讓孩子插手,這就導致許多孩子直到上大學,都是“兩手不沾陽春水”的嬌生慣養狀態。

父母還為此名其名曰“我這是愛孩子,我是為了孩子好。”

可是,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成長為一代巨嬰,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其實不然。每個孩子從骨子裏是渴望獨立的,他們渴望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可是父母不讓,生生剝奪了他們獨立成長的機會。

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自己學會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繫鞋帶,自己收拾東西……

這些都是一個孩子應該從國小會的生活習慣,孩子也渴望學習,從生活的點滴學習中,他們將會感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這對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都是有益處的。

當孩子慢慢長大以後,父母應當給予孩子信任,不要動輒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去做更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自己上下學,自己做飯,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掃衞生等等。

唯有如此,孩子才會在這種放養模式下,激發自己天性裏的奉獻精神,為家庭,為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

而擁有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孩子,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02 不幹涉,讓孩子自由安排時間

朋友圈裏,許多家長為孩子寫作業這件事簡直操碎了心,在各種威逼利誘之下,孩子總是把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才草草完成。

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不僅苦了家長,更是逼瘋了孩子。

然而,也有不少明智的家長,懂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孩子做起作業來自然也就更省心了。

我的一個朋友,她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如今上國小三年級。每次放學回家吃完飯後,朋友就會對她女兒説:現在離晚上睡覺還有3個小時,做作業,看電視,還是玩,你自己安排吧!

而每次她女兒都樂不可支,興奮地開始為自己的時間做計劃,比如,先看半個小時電視,再下樓去玩一會兒,然後回家做作業。

如何教孩子獨立
  

而每每這時,朋友也樂得清閒,與那些費力雞娃的家長相比,朋友的狀態簡直是掉進了天堂!

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節奏,家長與其費盡心思去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心大一點,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去自主發揮。

久而久之,孩子將會從中學會獨立生活所需的.自控力和忍耐力,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品質。

聰明的家長都懂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實則是給予他們一雙自由翱翔的翅膀,他們將會在各種疾風驟雨之下,飛得更高更遠。

03 不操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在小區閒逛時,總能看到一羣羣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打鬧,而總有一些家長不放心自己的孩子,緊緊跟隨在孩子身後,生怕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小孩給欺負了。

更有甚者,有些小孩被別的小孩推了一下,這些父母便立刻衝了上去,要麼抱走自家小孩,要麼喋喋不休地嘟囔一通。

殊不知,小孩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玩,是免不了一陣打鬧的,而如果每每這時,父母都為其出頭,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將會顯得越來越膽怯,久而久之,孩子每次遇到問題,就會果斷地去尋求父母的幫助。

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孩子想要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那麼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必不可少。父母護得了孩子一時,卻護不了孩子一世。

因此,很多時候,孩子們在玩耍的時候,父母只需要保證他的安全,在場外默默地做個觀眾即可。

孩子就算被同齡孩子欺負了一兩下,也沒什麼大礙。因為在這一兩次的教訓下,孩子將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交流,如何更好地控制局面,如何更好地讓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漸漸地,孩子將會在這種不被父母過分操心的狀態下,學會獨立生活所需的人際處理能力以及協調能力。這對孩子的未來而言至關重要。

寫在最後:

蒙特梭利曾説: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自由。

自由從來不是物質層面的短暫快樂,而是精神層面的持久心安。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個快樂的人,也一定是個具有獨立能力的人。

因此,培養一個能夠獨立的孩子,是父母賜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如何教孩子獨立2

獨立不是“教出來的”,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獨立始於出生,終於老去。事實上,孩子一出生,即是獨立的開始。

嬰兒與母親胎盤臍帶分離,開始學習獨立地使用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孩子有着一套精密的“獨立內在法則”。我們不需要教孩子,獨立的呼吸、消化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本能。

他們還自然地把頭埋在媽媽的胸前,尋找媽媽的乳頭,主動的去吮吸。有時候為了更容易吸吮到乳汁,他們還會調整自己的吸吮壓力。

對於那些非母乳餵養的孩子,他們會主動地尋找媽媽和母乳的氣味。

所以生命為了生存,就會本能就去“獨立”,去獲得更多的生存和融入環境的資源。這種獨立是孩子自發無需任何人提醒的。

獨立就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並且這種本能會隨着孩子的成長不斷升級比如進入2、3歲的孩子,會自發的反抗別人的代勞,什麼都要自己來,追求自由;

7、8歲的孩子,開始喜歡去同學家裏串門,他們探索獨立的心理需求。

艾裏克森曾在其“階段理論”中指出,兒童期(2-3歲,即第二階段)的孩子由於已經開始學習自主如廁、穿衣等行為,因此他們會去獲得一種自主感。這種自主感會促使他們更順利地進入到學齡初期階段(3-6歲),去更主動嘗試新鮮事物,發展獨立的人格。

在生活中,那些吃飯都需要父母餵食的'孩子,往往都是最為依賴父母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説,“吃多少”、“要不要吃”都被成人所控制,他們不清楚和了解自己能做什麼。

這種生理上的不獨立讓他們無法找尋到對自我的自信。

所以要想孩子獲得心理上的獨立,那麼生理的獨立就是不可或缺的,生理上的獨立會讓孩子擁有自我的操控感,感受到自我的“能動性”。

如何教孩子獨立 第2張
  

就像那些能自主決定吃多少飯菜的孩子,雖然有時候可能會吃太少餓肚子。

但這種生理的獨立會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的行為可以影響着身體,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

孩子也會因此更願意去自主地思考和做出選擇,內化自己的獨立人格。

被誤解的孩子獨立性

誤區一,要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堅持不幫忙

—— 不,和孩子一起做也是幫助獨立的方式

很多時候,成人社會的規則會讓我們覺得“獨立就是獨自完成,不麻煩別人”,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

發展心理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擁有父母充當“腳手架”(從旁輔助)的孩子,更能完成沒有父母就完成不了的任務。[3]

例如孩子不願意自己穿衣服,那麼我們可以先邀請孩子幫忙一起提褲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用。

之後再慢慢邀請孩子一人穿一隻腳。最後你就會發現,當孩子熟練動作後,他會自發的希望能獨立完成穿褲子,有時候可能你要幫忙都會跟你急。

而這其實就是孩子在父母的協助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成就感推動了孩子的獨立。所以孩子的獨立並不是只能獨自的面對,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幫孩子去分解難度,讓他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學會相信自己能做到。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去嘗試,去獲取更多獨立的經驗,擁有更多的獨立。

誤區二.孩子還小,能力還不夠,不用考慮培養獨立性

— — 不,獨立是一出生就開始的旅程,勇敢嘗試和感受後果才能更好的成長

“你還小,不能做這個”,這句話經常都會出現在孩子獨立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但其實孩子的能力真的有成人想的那麼柔弱嗎?就像孩子使用剪刀,爸爸起初非常的抗拒,覺得小孩容易刮傷自己。

但實際上,從孩子第一次用剪刀到現在,一次都沒有因為剪刀而刮傷。

這一切不是因為孩子能力突然變高了,只是家人事前的示範和孩子自己一次次的小心的嘗試,讓他掌握了熟練使用的技巧,避免了受傷。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