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親子 > 新生兒

新生兒滿月健康檢查項目有哪些

新生兒2.38W

新生兒滿月健康檢查項目有哪些

子宮內與子宮外的環境不同,胎兒調節的方式也各異,在媽媽肚子裏的胎兒,憑藉臍帶、胎盤獲取養分、代謝廢物,羊水則提供胎兒最基本的保護,但寶寶出生後,少了臍帶、胎盤與羊水,寶寶開始仰賴在媽媽肚子裏即已大致成形的器官自行維生,學着用肺呼吸、學着漸漸透過免疫系統的成熟與子宮外的各種好壞菌和平共存。

「啟用」器官初嘗試寶寶身體的重要轉換

從子宮內到子宮外,從胎兒到嬰兒,對寶寶來説,出生不只是經歷娩出產道的辛苦過程,更是驗收身體各器官初次實際運作的關鍵時刻,對已經習慣了身體運作模式的成人而言,這個「啟用」微不足道,也容易被忽略,但看在兒診所創辦人張東曜醫師的眼中,卻極其重要,「從出生到滿月,寶寶的身體正經驗着一個重要的轉變期,這個轉變大致會在寶寶滿月至3個月間逐漸完備。」

這個轉變期,讓兒診所的醫療團隊十分重視新生兒的滿月健檢,兒診所王淑美醫師補充道:例如,以肺部來説,胎兒的肺部充滿羊水,出生時,透過產道擠壓、羊水自行吸收與排出後,寶寶開始第一次用肺呼吸;或是心臟的動脈導管、卵圓孔等構造,在嬰兒出生後,才會自行閉合等,在在説明寶寶出生後身體狀況持續變動的過程。

且臨牀上,不乏在出生時未被檢出異常,滿月健檢時才發現寶寶有膽道閉鎖、心肌肥大、胸水或水腎等案例,以膽道來説,因構造極小,觀察時又須空腹,胎兒在腹中尚無法透過超聲波觀察;或是心臟在出生到滿月前,可能發育受到阻礙或可能遭遇感染,意外造成心肌肥大等。

如何辨別寶寶檢查結果

不是看過就好更要完整追蹤

兒診所的新生兒滿月健檢,因應寶寶身體此時期的劇烈變動而規劃,健檢項目中,除了基本的腦部超聲波、心臟超聲波、腎臟超聲波、腹部超聲波與髖關節超聲波之外,也包含新生兒發展評價,其中,髖關節超聲波與嬰幼兒發展評價,更會因應寶寶的發育進程,於2~4周再次追蹤,務求掌握寶寶人生此階段的重要變動期。

以寶寶的腦部發育來説,出生後必須透過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與探索經驗來健全腦部的後續發展,在發展成熟之前,大腦其實還處於一個發育中的動態過程。新生兒發展評價─全身運動評價(GMs),是由歐洲神經發育學權威Heinz Prechtl教授等人所發展,以神經學的角度,透過觀察新生兒於清醒狀態下的四肢運動表現,預測孩子未來的腦部功能與之後的發展狀況,為一種非侵入性的嬰兒神經運動評價,該項評價在預測腦性麻痺的準確度高達85%~98%;對未來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預測準確度可達60%~65%,也有助預測孩子未來是否可能有發展遲緩、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若説腦部超聲波着重於大腦構造的觀察,全身運動評價(GMs)即可輔助預測寶寶未來的神經發展狀況,並在極早期給予家長專業建議,讓孩子能在疾患發生前,透過極早期的充足療育與復健,規避或減緩可能發生的病症。

髖關節發育不輕忽

寶寶髖關節的發育,出生後持續進行,最準確的檢查時間應是出生後1個月左右,兒細心關注寶寶身體實際發育的進程,除了掌握滿月時的檢查時間點,更會在滿三個月時,再次追蹤髖關節的後續發育狀況,並提供充分的衞教知識,讓爸媽學會以正確的姿勢抱寶寶或使用背巾,以利孩子的髖關節健全發育。

早期發現讓一切都來得及

以腦性麻痺來説,發生的原因不明,寶寶的大腦構造在超聲波下觀察可能無異常,卻在日後當家長懷疑為何孩子的某些動作無法順利發展時,才能被逐一發現,但腦性麻痺的診斷無法立即成立,必須透過長期觀察,雖然立意良善,是為了避免誤診,不過卻也經常因此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期。所以,若能於新生兒時期,藉由觀察寶寶的全身運動行為給予早療建議,將有助讓高危險新生兒得到最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