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

閲讀2.1W

對建文帝高度忠誠、朱元璋留下的重要幫手、對朱棣篡位一事不認可等。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1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山河月明》給大家重現了明朝初年的一些歷史人物,其中,對徐達及其兩子兩女都有重點刻畫。

在歷史上,徐達有四子四女,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長子徐輝祖了。他本有父親的能力和忠貞,無奈卻被錮居私宅,鬱鬱而終。即使如此,徐輝祖及其後代仍展現了魏國公嫡支的忠孝和節烈。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展現大明第二代魏國公的一生。

一、大明武臣第一勛,開國京城首簪纓

明朝洪武三年,徐達北伐歸來,不僅俘獲了元順帝的嫡子,還收復了中原王朝丟失400餘年的燕雲十六州。朱元璋大喜,親自到城外迎接徐達。

幾天後,朱元璋宣佈大封功臣,徐達因功被封為魏國公、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歲祿五千石,賜免死鐵券。

朱元璋當着眾臣的面褒獎徐達説: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這一句“功貫古今人第一”,奠定了徐達在明朝軍方的地位。

由於當時和徐達堪稱“雙璧”的常遇春已經去世,韓國公李善長又是文臣,大明朝的所有勛貴世家幾乎都以徐家馬首是瞻。就連戰功赫赫的開國名將、曹國公李文忠在徐達面前,也要敬讓三分。

徐達雖然在洪武年間身居高位,但他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他不居功、不驕奢、不結黨,處事非常低調。

徐達還辭掉了朱元璋賜給他的豪宅,全家人擠在老宅子裏。

徐達教育子女也非常嚴格,不許兒子們和其他勛貴子弟一起胡作非為。嚴父出孝子,他的長子徐輝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

徐達一共有4子4女,其中最出名的是長子、四子和長女。長子徐輝祖是嫡支,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四子徐增壽因在靖難之役中支持朱棣,被朱棣追封為定國公,他這一支算是“另立門户”了;長女徐氏就是朱棣之妻,也就是後來的徐皇后(仁孝文皇后)。

由於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徐輝祖的出生年月,所以,關於他和徐皇后如何序齒的問題,史學上是有爭議的。普遍認為徐輝祖是徐皇后的弟弟 ,也有少部分人認為他是徐皇后的兄長。根據《弇州續稿》記載:

久之,公竟不屈以死,時僅四十餘。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
  

意思是説,徐輝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的時候有四十多歲,推斷徐輝祖應該出生於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左右。

根據《明史·徐輝祖傳》記載:

輝祖,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有才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徐輝祖的名字都叫徐允恭,後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為了避諱“允”字,才改名為徐輝祖。

他身長八尺五寸,年少有為。洪武初年,徐達多次出征北伐,家中一切應酬皆是徐輝祖主理。徐達治家本身就嚴格,徐輝祖按父親要求,“家眾肅然”。待弟弟們逐漸長大,徐輝祖又多次跟隨徐達在軍中歷練。

當時,在明朝初年的“將二代”中,朱元璋最重視的兩人,一人是徐輝祖,另一人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設立五軍都督府,徐輝祖被調任到左軍都督府任職,四年後,徐輝祖“以勛衞署左軍都督府事”,意思是,朱元璋把大明朝五分之一的兵權、左軍都督府交給徐輝祖暫管。兩年後,朱元璋又把這個職位交給了李景隆。

從這裏可以看出,朱元璋當時有意在鍛鍊徐輝祖和李景隆,希望這二人能成為明朝下一代帝王的柱石。

洪武十七年,徐達在北平練兵時背疽復發,朱元璋忙派徐輝祖持手詔去探望徐達。次年二月,徐達去世。朱元璋悲痛萬分,追封徐達為中山王,將徐達配享太廟,位列第一位。

三年後,徐達的喪期已滿,徐輝祖以徐達長子的身份繼承了魏國公爵位。《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記載: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二十六日),命中山武寧王徐達子允恭襲封魏國公。

縱觀徐輝祖的青年時代,在徐達去世之前,他是大明第一勛貴家的長子,更是朱元璋着力培養的“將二代”。他從小深受徐達的薰陶,不管是在軍事成就上還是人格上,都是合格的魏國公接班人。

二、新帝即位封太傅,大舅殺甥悔不及

徐輝祖繼承魏國公爵位時,大明朝的`“將二代”們已經普遍成長,李景隆、常升、鄧銘(鄧愈之子)等皆在軍中任職。然而,朱元璋唯獨喜歡徐輝祖和李景隆,其中,徐輝祖尤其受重視。

為了讓大明朝的第二代魏國公快速成長,朱元璋多次派徐輝祖到各地練兵。《明史》載:

數出練兵陝西、北平、山東、河南。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派徐輝祖到陝西“休息士卒”,由於老將傅友德在軍中,朱元璋擔心傅友德干涉徐輝祖行事,特地下旨將傅友德召回京師。

另外,徐輝祖曾至少三次去北平練兵,而屏藩北平的燕王正是徐輝祖的姐夫,徐輝祖因此和他的幾個外甥也較為熟悉。

洪武二十六年,元朝降將阿魯帖木兒有造反之意,朱元璋派徐輝祖帶兵北上擒賊,徐輝祖不負眾望,一戰而勝,將阿魯帖木兒活捉。歸來後,朱元璋讓徐輝祖掌管中軍都督府。

洪武二十七年,徐輝祖奉命前往浙江訓練沿海士卒,以防備倭寇的連年入侵,並於次年率兵征討西番。

當時朱元璋已經在大肆誅殺功臣,傅友德、馮勝、王弼等老將逐漸從朝堂上消失,此時的徐輝祖,已經成為了大明朝舉足輕重的軍方人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後,對徐輝祖頗為尊重,不僅加封徐輝祖為太子太傅,很多軍事上的意見他也會主動諮詢徐輝祖。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允炆在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個月時,就聽信齊泰、黃子澄之言開始削藩,一年之內,五位藩王被削,接下來,朱允炆開始對付他的四叔朱棣。而當時,朱棣也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所逼,悄悄囤積糧草,準備起兵。

建文元年四月,正值朱元璋一週年忌日,朱棣表面上還沒有和朱允炆撕破臉,他只是裝病無法趕來,但為了麻痺朱允炆,朱棣還是派自己的三個兒子前往南京代祭。《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初,世子入京,燕王大憂悔。

意思是,朱棣派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前往南京,可是,當朱高熾三兄弟到南京後,朱棣便後悔了,因為他怕自己僅有的三個兒子被朱允炆扣下當作人質,如果這樣,朱棣投鼠忌器,大事難成。

巧合的是,當時的南京城,齊泰也在勸朱允炆扣留朱高熾三兄弟。朱允炆猶豫不決,這時,徐輝祖給出了建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世子兄弟,皆魏國公徐輝祖甥。輝祖察高煦有異志,密奏曰:“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帝以問輝祖弟增壽及駙馬王寧,皆庇之,乃悉遣歸國。

意思是,朱高熾三兄弟都是徐輝祖的外甥,朱允炆問徐輝祖的意見,徐輝祖説:“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悍勇無賴,不僅不忠於陛下,還背叛他的父親。此人若不除,將來必為大患!”

有人認為,徐輝祖從一開始就知道朱棣有謀反的心思,筆者認為這是誅心之言。從徐輝祖的這段話可以看出,他雖然知道朝廷在對付朱棣,但他仍是站在朱允炆的立場上的。

換句話説,徐輝祖首先是大明朝第二代魏國公,其次才是朱棣的小舅子。

可是,朱允炆卻沒有聽信徐輝祖的建議,他又問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徐增壽向來和朱棣關係密切,他當然替三位外甥説話。就這樣,朱允炆錯過了牽制朱棣的最好時機。

一年後,當朱高煦帶領燕軍大殺四方時,朱允炆感歎説:“吾悔不用輝祖之言!”

事實證明,朱允炆不僅後悔沒殺朱高煦,他後悔的事情還有很多……

三、郎舅戰場見兵刀,魏公血戰難迴天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殺掉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三天之內,控制了整個北平城。朱允炆得知朱棣已反,率領文武百官親赴太廟,宣佈將朱棣廢為庶人,而後派老將耿炳文為帥,率軍25萬北上平叛。

可惜,耿炳文擅守不擅攻,在真定一戰,耿炳文損失3萬人馬,雖然勉強穩住了局面,但已失去了先機。

耿炳文的表現和朱允炆的預期相差太遠,朱允炆遂召集親信大臣,打算換帥。當時,明朝的開國名將僅剩耿炳文和郭英兩人,前者剛剛兵敗,後者又有病在身,不能擔當大任,朱允炆只能從“將二代”中挑選新帥。

而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徐輝祖和李景隆。從軍事經驗和威望上來説,徐輝祖更勝李景隆一籌。

但是,考慮到徐輝祖的姐姐是朱棣之妻,朱允炆怕徐輝祖和朱棣有瓜田李下之嫌,他最終選了李景隆。

當年冬天,李景隆在鄭村壩和朱棣相遇,朱棣麾下大將張玉悍勇無比,連挑李景隆7座營帳,李景隆抵擋不住,大軍潰敗。

這時,有人建議讓徐輝祖北上接替李景隆。但朱允炆對徐輝祖的信任遠不比李景隆,朱允炆認為李景隆之所以會兵敗,是因為後者權柄不夠,諸將不聽調遣。於是快馬加鞭送給李景隆“黃鉞弓矢”,賦予李景隆“專征伐”之權。

次年,李景隆糾集大軍,打算在白溝河殲滅燕軍。朱允炆召徐輝祖入宮問軍事,徐輝祖説他最怕李景隆輕敵。朱允炆覺得徐輝祖言之有理,於是派徐輝祖帶領三萬兵馬北上,以策應李景隆,《明史紀事本末》雲:

帝慮景隆輕敵,乃遣魏國公徐輝祖帥京軍三萬為殿,星馳會之。

不料,徐輝祖還未到達白河溝,李景隆便已經潰不成軍,南軍將士號稱五十萬,兵敗如山倒。

李景隆這一敗,幾乎敗光了朱允炆的家底,讓南軍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未能恢復元氣。若不是盛庸和鐵鉉在濟南豎起鐵閘,朱棣早就直達京師了。

李景隆雖然敗了,但徐輝祖帶領的3萬兵馬也發揮了作用,史載:

景隆單騎走德州……是戰也,魏國公徐輝祖帥軍為殿,獨全軍而還。

意思是,李景隆逃往德州的時候,徐輝祖正好出面幫他擋住了燕軍的追擊,掩護了大軍的撤離。當時南軍所有將領幾乎都吃了大虧,只有徐輝祖的3萬兵馬全身而退。

注意,徐輝祖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並不是朱棣給他放水,而是徐輝祖的確是一位良將,接下來的史料會證明這一點。

建文四年,朱棣改變進攻線路,繞過濟南,直接攻打靈璧,何福和平安力戰不支,朱允炆派徐輝祖帶兵馳援。在靈璧西南三十里的齊眉山,兩軍遭遇,徐輝祖先虛後實,親率大軍衝入燕軍營地,大殺四方,不僅斬殺了燕軍驍將李斌,更讓朱棣生了撤兵的念頭。

正在徐輝祖在前線證明自己的時候,朱允炆卻出了一個昏招。《明鑑綱目·卷二》記載:

而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福軍遂孤。

當時有傳言説朱棣已經撤兵,朱允炆認為京城不能沒有大將鎮守,於是召徐輝祖回京。不承想徐輝祖前腳剛到南京,朱棣便突襲了淮北的何福和平安二將,二將失去了徐輝祖的對敵軍的牽制,勢孤而敗。

朱棣趁勢南下,克泗州、下揚州,大軍直逼南京浦口。情況緊急,朱允炆放下芥蒂,讓徐輝祖率領京師守衞阻擊燕軍。

浦口之戰甚是激烈,朱棣當時已經精疲力盡,仍未能攻破徐輝祖的防線。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扭轉了大局:

第一是南軍將領盛庸率領的水師在東線兵敗,燕軍搶了盛庸的戰艦,掉頭來攻打徐輝祖,讓徐輝祖的防線壓力倍增。

第二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突然殺來,朱棣為了南下浦口,對朱高煦許諾説:“勉之!世子多疾。”朱棣是在暗示朱高煦,若自己奪位成功,朱高煦便是自己的繼承人。這句話彷彿給朱高煦打了雞血,朱高煦帶領親信玩命地衝擊徐輝祖。

這兩種因素的重疊,讓徐輝祖支撐不住,朱棣得以渡江。當朱棣到達金川門的時候,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門迎寇,從此,朱棣入主南京。

可憐徐輝祖,此前一直不被信任,好不容易在最後關頭獲得朱允炆的重用,卻為時已晚。

嗚呼!朝廷有良將,奈何天子不聖明,戰局何以扭轉?

四、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

朱棣進入金川門後,徐輝祖仍沒有忘記抵抗。《弇州續稿》記載:

及師攻金川門,公猶與常開公升等分道出大戰,皆不利。

意思是,朱棣攻入到達金川門後,徐輝祖和常升(常遇春次子)仍在金川門抵抗燕軍,但因為力量懸殊,再加上李景隆的“幫倒忙”,徐輝祖最終無法阻止朱棣入城。

朱棣登基時,雖然有很多建文舊臣不惜以死相抗,但朝中的勛貴卻都很快臣服於朱棣,唯獨魏國公徐輝祖不屈服。徐輝祖不去見朱棣,而是把自己關在祠堂裏,跪在父親的牌位前泣不成聲。

此時此刻,徐輝祖感覺自己愧對父親,愧對大明。

然而,小舅子不主動去見姐夫,不代表姐夫不“掛念”小舅子。《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下魏國公徐輝祖於獄。時武臣無一人不歸附者,惟輝祖不屈,帝親召問,輝祖不出一語始終無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輝祖默然,操筆惟書其父開國功臣,子孫免死而已。帝大怒,以元勛國舅,欲誅又輒中止。

徐輝祖被抓入大牢,朱棣親自前來問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徐輝祖始終不發一言,沒有半分擁戴朱棣的意思。

法司給徐輝祖紙幣,逼迫他寫供狀,徐輝祖拿起筆,奮筆疾書“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子孫免死”。朱棣怒不可遏,想要殺掉徐輝祖,但考慮到他是徐達之子,又是妻子的親弟弟,最終忍了這口氣。

朱棣猶豫了很久,最終下令將徐輝祖送回魏國公府邸,革除他的爵位和俸祿。史載:

徘徊久之,竟從寬典,止勒歸私第,革其祿米而已。

後來朱棣從北京將徐皇后接來,徐皇后甚至親自登門勸解,但徐輝祖仍舊不願意臣服於篡位者。徐輝祖在家中待了5年之久,直到去世,始終沒有屈服。

萬刃加身不改其志!徐輝祖就是如此。

永樂五年,徐輝祖去世,關於他的死因,至今存有爭議。《明史》只説徐輝祖“永樂五年卒”,並沒有説死因。但《弇州續稿》記載:“久之,公竟不屈以死,時僅四十餘。”

意思是,徐輝祖屬於不得志,鬱鬱而終。而《罪惟錄》中卻説“五年,卒,或曰勒自裁”,意思是,徐輝祖可能是被賜死的。

筆者認為,不管徐輝祖是鬱鬱而終還是被賜死,都不會改變他忠烈的形象。

靖難之役爆發時,徐輝祖不被信任,後來他帶3萬兵馬奔赴白河溝,擋住了朱棣對南軍敗卒的踐踏。此舉是為“忠”。

而後,徐輝祖二戰靈壁,他再次將朱棣打退。三戰浦口,他幾乎讓朱棣卻步。此舉是為“勇”。

四戰金川門,這是大明第二代魏國公最後的武力抗爭,是為“義”。

朱棣登基後,他被圈禁家中5年之久,直至去世,寧死不違背自己的信仰,此為“信”。

司馬光在《四言銘系述》中説:

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

徐輝祖,有乃父之能,亦有乃父之忠,他是一位忠勇信義之人。

徐輝祖於洪武二十一年襲承魏國公爵位,於永樂五年去世,在這20年的時間跨度裏,他證明了自己。他死後,他的後代也證明魏國公嫡支的骨氣。

徐輝祖去世後,朱棣對徐輝祖還是比較欽佩的,他以“中山王徐達一脈不可無後”為由,任命徐輝祖的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爵位,不過,魏國公這一脈雖然還享受朝廷最高俸祿,卻已經不復此前榮光。朱棣遷都北京後,魏國公徐家一直留在南京,世代擔任南京守備。

後來,英國公張家(張玉、張輔家族)崛起,英國公和魏國公分別長時間掌管北京和南京的兵權。

每年祭祀太廟,英國公張家位列北京勛貴之首,魏國公徐家則在南京主祭。不過,明朝中後期,北京和南京看似平等,實際是南京大多保留象徵意義。也就是説,魏國公家族雖然仍然受敬重,但始終不復明初時的隆寵。

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第十代魏國公、南京守備徐弘基聞訊後捶胸頓足,後來福王朱常洵(弘光帝的父親)南下,徐弘基率兵迎接。

徐弘基去世後,他的兒子徐文爵被南明弘光帝封為第十一代魏國公,弘光帝被清廷活捉後,徐文爵假意投靠清朝,以圖再起,結果“陰謀”被清廷發現,他被處死。

至此,從徐輝祖到徐文爵,徐輝祖和他子孫共10代人,算是給明朝、給徐達一個交代了。

有人認為,朱棣取代朱允炆,這是明朝皇家的內部鬥爭,徐輝祖對朱棣的抗爭,實際上沒有意義。筆者對這種觀點持否定態度。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 第2張
  

我主張,我們在評價朱棣或朱允炆作為帝王是否合格的時候,不應該批評他們身後那些效忠於他們的人。

因為臣子的忠貞和帝王的能力是不同的範疇。我們不能因為朱允炆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就質疑“牌”的質量,也不能因為朱棣是通過靖難登基,就把他麾下的將士説成幫兇。

徐輝祖從小受教於徐達,受恩於朱元璋和朱允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勛貴,他要做的首先是忠於朱元璋和朱允炆,這種“忠”就是古代士大夫所謂的“盡心於人”。

換句話説,徐輝祖忠於的不僅僅是皇權,而是正義和恩義,這是一個古代士人心目中的信仰。

但是,我們也要承認,在“家天下”的時代,封建社會的忠臣良將也有他們的侷限性,他們把“盡心於君”視為“盡心於國”。我們不能站在上帝的視角來指責他們“偷換概念”,我們應當將他們的這種“忠義”精神延續,賦予更深遠的意義。

《道德經》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雖然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但中華文化中的“忠義”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2

1、對建文帝高度忠誠。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在朱允炆登基後,徐輝祖就受到了建文帝的重用,對建文帝也是高度忠誠。在朱元璋忌辰之時朱棣派自己三個兒子進京,齊泰建議將三人扣為人質,徐輝祖也表示朱高煦日後為大患,後朱高煦盜取徐輝祖的馬逃跑時他還曾派人追趕等等;

2、朱元璋留下的重要幫手。

從朱元璋的相關文獻看來,朱棣的姐夫徐輝祖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重要幫手之一,徐輝祖在軍事佈置上起着統領明軍,制衡九邊塞王軍隊的作用。朱棣在靖難之役擊敗明朝朝廷軍隊攻破南京城至做皇帝,徐輝祖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扭轉敗局讓朱棣吃盡了苦頭;

3、對朱棣篡位一事不認可。

有網友分析徐輝祖的父親徐達與朱棣的父親朱元璋即是幼時好友又是很好的君臣關係,徐達的四個兒子都是朱元璋賜名其中也包括徐輝祖。在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而非朱棣,後來朱棣靠着造反當了皇帝,大舅子徐輝祖對他這個人不認可並不會幫他。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 第3張
  

朱棣的生母是誰?

所謂“人紅是非多,別管是死還是活”。明成祖朱棣,就遇到了這種問題,人都去世了幾百年了,結果後世之人,卻為了他生母是誰的問題,操碎了心。朱棣竟然一下子冒出來四位生母。

其實,朱棣能享受到這種待遇,也算是一種莫大的“驕傲”,他一點也不孤單,因為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也在為這種問題而撓頭不已。

《史記》中,先是很嚴肅地告訴我等後人:別瞎造謠,秦始皇就是秦昭襄王的親兒子,有我《史記》的白紙黑字為證明。

哪料翻幾頁過後,在秦始皇生母趙姬的相關記載中,卻又神神祕祕地爆出一則消息:當年呂不韋把她獻給當質子的秦昭襄王時,趙姬就懷有身孕啦——潛台詞就是,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於是乎,我等後世之人,不是犯迷糊,就是如獲至寶的開始掐架。

反正給筆者的感覺是:太史公這老爺子,也忒不講武德了,這裏外裏的,都是你自己的理兒?總有一條是正確的。

如今再看朱棣,卻突然感覺他比秦始皇還不幸,因為朱棣不但有四個生母,連親爹竟然也出現了兩個。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就要從,朱棣所謂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生母:蒙古妃子和元順帝妃子説起了。

第一和第二位:蒙古妃翁氏和元順帝妃子洪吉喇氏

據《廣陽雜記》載: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甕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

而《蒙古源流》則宣稱:漢人朱葛諾延(朱元璋)年二十五歲(存疑),襲取大都城,即汗位,稱為大明朱洪武汗。

其烏哈葛圖汗之第三福晉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師之女,名格勒德哈屯,懷孕七月,洪武汗納之。越三月,是歲戊申生一男(朱棣)。

也許是受這兩條記載的影響,在民間便廣泛流傳起了,朱棣是元順帝的遺腹子。話説,朱元璋奪了天下後,也照單接收了元順帝那些未逃走的妃子。

其中有一位特別漂亮,很受朱元璋寵愛,這位便是元順帝妃子洪吉喇氏。

可惜當時朱元璋並不知道,這位妃子已經懷有身孕了,後來便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死後,朱棣一個靖難之役奪了皇位,故而便有了“元朝亡而未亡”之説。

那麼為何會產生這麼狗血的説法?非要讓朱元璋跟元朝的妃子們糾纏不清,一個不夠,還來了兩個?這就要怪,一統天下的劉伯温了。

據《透天機》記載,劉伯温曾遇到一位非常牛的道士,兩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伯温問:如今紫微(朱元璋)下凡,起兵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天道已明定,那麼元朝是不是馬上就要領盒飯去了?

那位道士説:“元乃光明佛轉世也。應善善而去……”意思就是説,別小看元朝,人家是光明佛轉世來的,不能逼得太狠,應該給他留條活路,自己退出中原。

那麼朱棣的生母是不是這兩位蒙古妃子中的一位?筆者自己的看法是,這是建立在“商業互吹”(朱元璋是紫微星下凡,元朝是光明佛轉世)之上的,一種説法。

不可否認,朱元璋後宮內有蒙古妃子,但問題是朱棣是生於公元1360年,而元朝滅亡的時間是公元1368年——也就是説朱元璋是在公元1367年,命徐達和常遇春開始掃北的。

時間是魔鬼,徐達、常遇春攻破元大都時,朱棣八九歲了,他怎麼可能再出生一次?故而筆者就排除掉了這兩位蒙古妃子——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有這可能性。

但筆者卻想強調一下:可能與否,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除非能解決了,讓八九歲的朱棣,再出生一次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有可能”。

第三位:碽妃李氏

這位是朱棣的四位生母中,非常有名的。據《太常寺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咱先不説朱棣呢,若《太常寺志》的記載真實可靠,那麼則連朱標都忽悠一下子,變成了不是馬皇后所生的,竟然成了李淑妃所生——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本來挖朱棣的生母問題,卻連朱標都躺槍。所以,筆者一直對《太常寺志》存有疑慮,雖然“太常寺掌管國家宗廟禮儀”,但從地位上來言,對皇家血統的記載較為可靠。

可這驚喜得都讓人目瞪口呆,如何不問一句“為何這樣”?

不過這問題,難不倒史學家。傅斯年曾表示:成祖生於碽氏,養於高後,碽氏為賤妾,故不彰也。也就是説:這不簡單嗎,有啥難的?馬皇后就是朱棣的養母,他從小把朱棣帶在身邊,養育成人的。

但另一位明史泰斗級別人物吳晗,卻對這個記載,表示了懷疑,他説:高皇后無子,成祖周王為碽妃出。成祖為高後所養,故冒稱嫡子。碽妃則行歷不詳,只好闕疑。

意思就是説,馬皇后沒生兒子嗎?就算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麼這位碽妃又是啥來路?

有過怎樣的經歷,為啥誰也不知道?所以與其“信其有”,不如暫且存疑——顯然吳晗的態度更為謹慎。

等於折騰了半天,史學家對朱棣生母的問題,至今也沒捋清楚。但事情好玩就好玩在,連明史泰斗吳晗,都沒搞清的碽妃來歷問題,卻不知咋回事,忽悠一下被“高麗”給解決了。

言稱:是當時的高麗國,進貢給朱元璋的,然後被朱元璋寵幸,生出了朱棣!

反正筆者只感覺“果真是啥都有可能”啊,甚至還有股子外焦裏嫩的感覺,不是因“高麗”啥都搶,而是馬皇后無子這個問題,徹底顛覆了筆者。那麼這一切到底是真還是假?

第四位:馬皇后

通過分析前面那三位朱棣生母,筆者有股子很強烈的感覺,那就是:誰都在爭搶朱棣!用盡一切辦法,讓朱棣變成二分之一的“自己人”,甚至完全是“自己人”。

為何要搶朱棣?因為朱棣的歷史功績太高!五伐漠北,遷都北京,修撰《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

雖然朱棣這功績,對於見慣大世面的國人來言,還真不能算是超一流水平。畢竟,你朱棣再牛,比得過秦始皇嗎,比得過漢武帝嗎,比得過李世民嗎……但對於別人來言,卻妥妥是天花板級別的。

再加上朱棣登基,是依靠靖難之役,造成的負面影響太大,故而搞得許多人都不喜歡朱棣,視其為另類!

故而便又恨不得把朱棣,一腳踹出自己的圈子——這大概才是,朱棣為何會出現四位生母記載的原因。

因為最權威的《明史》明明白白記載了,無論朱標,還是朱棣,生母都是馬皇后。

對朱標,哪怕有《太常寺志》的記載,是李淑妃所生,卻很少有人對朱標此事,進行深挖和追打,為何卻偏偏拎着朱棣出來?這不是反常是什麼!

再者言,朱棣敢發動“靖難之役”的法理依據之一,便是他是朱元璋的嫡子,打了三年後,便攻入了南京。

明朝徐輝祖為什麼不幫朱棣 第4張
  

此刻無論方孝孺,還是景清等忠心建文帝的大臣,雖都對朱棣的靖難行為,進行否決、批評和怒斥,卻為何不拎出朱棣非嫡子這事出來?

須知在古代,若朱棣不是朱元璋嫡子這事一旦確定,只這一條,就足以摧毀朱棣的“靖難之役”。可為何包括建文帝,還有方孝孺等那麼多人,就沒有一人以此為武器呢?

反而是放任朱棣橫行三年,都打入了京城。這又是啥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