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

閲讀8.2K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歷史淵源,眾所周知,端午節是源於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的逝世,而後演變成了一種民間傳統節日,下面來了解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1

、屈原與“龍舟競渡”

這個傳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廣為流行的“龍舟競渡”活動。每年的端午節,人們會組成龍舟隊,穿着統一的服裝,手持節奏齊整的鼓,興高采烈地在江河湖海上競渡。一邊划槳,一邊高喊口號,比賽時更是團結協作,精神抖擻。觀賞者們則會沿江而立,欣賞這場精彩的競技表演。

除了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龍舟競渡還具有身體鍛鍊和團隊建設的作用。划龍舟需要耐力和力量,對背、腰、手臂等部位的鍛鍊更是有目共睹。而參賽隊員間的互動、協作和默契也是龍舟競渡的寶貴財富。

如今,龍舟競渡已成為國內外重要的體育盛事,不僅在端午節期間可以看到,各大城市也會舉辦各種規模的比賽。這場源遠流長的傳統活動,不僅讓人們瞭解了中國的文化背景,也讓人們在歡樂中收穫身體和心靈的愉悦。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
  

、五毒之一的蛇

蛇作為五毒之一,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的畏懼和仰慕。在中國文化中,蛇又被賦予了許多其他的意義。例如,在中國傳統神話中,蛇被視為升龍的象徵,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在醫學上,蛇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治療某些疾病。

然而,儘管蛇有許多的正面意義,它的毒性卻也是不可忽視的。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尤其需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以防被毒蛇所傷。因此,除了吃粽子外,人們還會進行一些其他的避邪的活動,例如掛艾葉、貼符咒等等,以求得自身的平安。

雖然現在的人們對於毒蛇並不像古人那樣敬畏,但我們仍然應該對這種生物保持一定的尊重和謹慎。尤其在自然環境中,如果遇到了毒蛇,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慌張,以免引起更大的危險。同時,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防範,不要到荒山野嶺中隨意行走,以免被毒蛇所傷。

總之,在我們欣賞蛇這種神奇生物的`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和尊重,以求得自身的安全和平安。

、屈原與“投江救國”

據傳説,屈原是個愛國者,為了救國不惜跳江自殺。他並非只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舞蹈家、政治家和儒雅的文化人。他的著作《楚辭》被譽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一。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辦“投江救國”活動,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這個活動以“救國”為宗旨,讓人們意識到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他對國家的付出。在活動中,人們會將紙船扔進水中,模擬屈原投江自殺的情景。這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文化活動,更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表達。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善良的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傳承,他將永遠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經典人物。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2

第一個傳説是紀念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言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問天》、《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大夫,後來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來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 第2張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曹娥為救父投江。傳説經過是,父親溺水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於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頌揚。後人為紀念曹娥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人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宰相受越國賄賂,進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受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3

關於端午節的傳説主要有屈原抱石投江自盡、伍子胥被陷害而死、孝女曹娥救父投江這三個。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説法是,端午節為紀念抱石投江自盡的愛國詩人——屈原。當秦國軍隊踏破楚國都城的時候,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選擇抱石投了汨羅江。百姓聽聞此事,紛紛划船江上打撈屈原屍體,卻一無所獲。

端午節的三個傳説名字 第3張
  

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説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關於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