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閲讀1.77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數學教學隨筆1

使用糾錯本的具體做法

“錯誤”,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而“糾錯本”的使用,讓“錯誤”體現出其內在的價值,更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從學校去年提倡數學中使用“糾錯本”以來,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糾錯本真正起到它的作用,即:讓學生研究錯誤,讓學生歷經由錯誤到正確的歷程,進而形成反思的習慣,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開始,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並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地將錯題及其正確答案抄在“糾錯本”上,卻不知道怎樣去分析錯題,因此只能以“不會、不細心”等膚淺的理由來説明錯誤原因。在解題過程中,究竟是概念不清還是誤解題意,是忽視了隱含的條件還是思維的'定勢,他們沒有認真地反思自己原來為什麼會出錯。由於錯解及其過程的缺失,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對自己當時的思路與想法逐漸淡忘,在翻看“糾錯本”的過程中也就不能對自己曾經的錯誤一目瞭然,因而很難提醒自己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時應該如何引起注意。所以在一開始,教師要當好學生的枴杖,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如何糾錯的模型,主要是幫助分析錯誤原因。

另外,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學習順利的孩子,相對糾錯的題目就少,而學習困難的孩子,錯題相當多,如果只是將錯題抄上改正,只會讓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吃力,甚至討厭糾錯本,所以,也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錯題糾錯,讓好點學生幫助講解,達到共同進步的雙贏。

以上是我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的嘗試做法,希望糾錯本能夠真正對學生達到“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的功效,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堅持。

數學教學隨筆2

數學學習不僅是獲得答案,而是“瞭解答案為何是它”的過程。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學生親歷探索知識產生的全過程。要進行知識的探究必須的一定的經驗積累,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探索知識就是水中月、無要木。鄭老師的課堂從很好地組織了各種活動,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高效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導入環節中鄭老師從玩俄羅斯方塊入手,運用俄羅斯方塊的情境圖引入,來觀察比較各種圖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出示課件,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初步理解圖形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梳理,從而使學生積累了“割補法”、“重疊法”等數學活動經驗。

在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的角度體會形狀變了面積大小沒有變的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畫一畫、標一標、小組討論的方法來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拼剪。學生在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積累了研究圖形的活動經驗。這樣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機會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有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處。

總之,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學習鄭老師方式方法,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悟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

數學教學隨筆3

低段教學,教學過程的設計直接影響着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態度。在實踐中,我發現設計活動化的課堂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

怎樣就能體現活動化課堂的價值呢?我認為應注意:課堂教學中,活動的價值往往不在於活動結束所獲得的結果上,而常常體現於過程中。我們關注的不應僅僅是對於錯、優與劣的有形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活動本身對於學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價值。總之,要更加註重學生對過程的主體性體驗,注重給完美人格的養成提供更多的機會,用活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設計內容在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結果等方面體現出自主、開放和創造的.特徵,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始至終是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的追隨者”。

在學習活動中,要特別注意讓學生進行知識發展的全過程的體驗性實踐活動,以加強其獨立性實踐活動,鼓勵由成功走向成功的經驗型實踐活動,更關注由失敗走向成功的批判型實踐活動,因為人的認識是有階段性和往復性的。多次實踐活動,會使人的認識不斷攀升,成功的經驗誠然可貴,失敗的教訓更是寶貴的財富,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才會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這便是創造性思維以及個性品質的存在,這對於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用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有巨大幫助的。

數學教學隨筆4

過去曾經聽到教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的同行説這套教材不好把握。今年我擔任了五年級數學的教學任務,打開教材後也有同樣的感覺,每部分的教學內容都是零零散散的,比起過去的教材系統性明顯不足,有些基礎概念教材上連提都沒有提到,比如説第一單元“因數和倍數”刪減了過去教材中的“整除、質因數、分解質因數、互質數”等基本概念和方法,就連保留下來的“因數和倍數”教材中也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中認知。

以自己過去教學經驗在這單元的教學中抓住“整除”的概念,使學生理解其他與之相關的數學概念,逐步地構建一個以“整除”為基礎的`知識體系。而現在建構體系的基石不存在了,這可真是“無米”而難為“巧婦”了。此印象之一也。

印象之二:本套教材非常之花哨,實物圖、卡通人物、統計圖、統計表全都是色彩斑斕,且比比皆是,好似畫報相仿。

此兩個印象使我不禁產生了兩個疑惑:“教什麼?”“怎麼教?”

近一個月的教學實踐之後,我發現了在這“花哨”的外表背後隱藏着最樸素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它正是數學的靈魂。舉幾個例子:

數的世界主題圖隱藏着現階段學生學過的所有種類的數,但是他需要學生自己用眼睛去發現,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現實生活。接下來的試一試則體現了最簡單的分類思想。

2、5倍數的特徵則是要學生運用不完全歸納法來發現,3的倍數的特徵要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嘗試、驗證等類似科學研究的環節去發現。

找因數、找質數通過用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的活動孕育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整單元的教學內容都已一個個具體的實例為依託,要求學生動手嘗試。

數的奇偶性是本套教材新增的知識內容。從教材中呈現的內容看,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將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由於實際問題的發展有兩個結果,所以可以用數的奇偶性來判斷其結果的可能性。由此看來這部分教材的實質是運用一個數被2除的餘數來判斷事情發展變化的可能性。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

有兩個杯子杯口向上放在桌子上,第一次翻轉第一隻杯子使它杯口向下,第二隻杯子不動;第二次第一隻杯子不動,翻轉第二隻杯子使它杯口向下;第三次翻轉第一隻杯子使它杯口向上,第二隻杯子不動;如此反覆,請確定:⑴第9次翻轉後,兩隻杯子的杯口的朝向。⑵小明説:當翻動的次數是除以4餘數是3時第一隻杯口一定朝上,第二隻一定朝下,他的結論對不對?

學生通過實驗會發現這個問題有四種可能性“下上、下下、上下、上上”,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運用一個數除以4的餘數來判斷。這樣拓展了學生的認知,使他們舉一反三,同時認識到要根據具體問題運用相應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培養數學應用的意識。

有了以上具體的感知,我對北師大教材有了以下的認識:

1、今日數學不同於昨日數學,我們都知道所謂傳統教材是“算術+幾何初步知識+代數初步知識+統計初步知識”,它是以“認數和計算”為主線,注重數學知識本身的系統性,重視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系統。從現代教育學的角度看,由於人的經歷、受教育的背景、能力水平等侷限,每個人對數學的認知結構也不盡相同,而今日數學貌似打破知識體系,實質上它更加關注的是學生自我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數學知識具有顯性和及時性,而數學思想和方法具有隱性、體驗性和長效性。要在教學中突出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就要求教師善於組織數學探究和交流活動,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多實踐、多表達,不要急於求成。

數學教學隨筆5

前不久參加一所學校的校際交流活動,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課一開始,通過一番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了面積的概念,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面積單位,教師通過看、比、摸、想等方法,讓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認識後,接着進行聯繫生活,在具體運用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鏡頭1】

師: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師: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來量一量。

教師拿出一把米尺,準備量黑板的長度。因為教師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時,我發現老師遲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個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學生參與可能更能體現量的真實性。因而,邀請了一名同學上黑板來幫老師。

接下來,教師與學生合作,老師帶着學生沿着原來黑板上所畫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條邊,量一次問學生一次。

師:幾個了。

生:1個

再量一次,又問。

師:幾個了,

生:兩個。

師生合作從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邊,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時,老師告訴學生。

師:黑板大約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學生沒有一個提出疑義,師生均認同這種量面積的方法。

【鏡頭2】

師:大家現在猜測一下你的課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課桌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絕大部分學生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課桌的長邊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學生説面積是幾釐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積嗎?肯定是不能。其實,這位老師也不是想用米尺來量黑板的面積,而是想借助畫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來測量黑板的面積,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是幾米,從而推導出黑板有幾個1平方米。

然而,這些想法都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學生無法感知,教師在活動之初也沒有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説明,老師為了急於得出結論,而忽視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環節,從而讓學生誤以為可以用直尺量面積,出現了練習中許多直尺量課桌面積的現象。

為什麼教師在教學中會出現這種教學行為呢?

首先,教師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用兒童的眼光來考慮問題。一些對於成人來説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與道理,在孩子看來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們成人能把量的過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學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長的線段,他們根本沒有與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對應的.關係。從而,讓他們錯誤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積的大小。

其次,學生沒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師在教學1平方釐米時,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紙片,學生能真實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學1平方分米時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進行的,學生也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在教學1平方米時,教師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雖然也直觀,但與學生有距離,學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兩樣也是模糊的。此時,你用米尺來量面積,反而容易讓他們把米尺與1平方米之間建立起聯繫。

再次,教師的心中沒有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課堂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實現某種教學目的而進行。正因為有這樣原因,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演繹生命成長曆程的舞台。然而,老師在教學中只考慮到怎樣實現自己的教學設想,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感受,這樣的結果就是老師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學生只能跟着老師跑,跑對了路還好,一旦跑岔了道,就會出現用尺量面積的問題了。

數學教學隨筆6

這段時間正好在訓練口算,對於這種訓練我想説説我的想法和做法。

教學實踐告誡我,學生的口算能力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那麼怎樣很好的對學生的口算進行訓練呢?

一、要重視培養學生説算理。

三年級口算訓練,首先要重視培養國小生會説算理,學生能説就能想,這樣有利於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進而提高口算能力。學生説口算思路的過程也就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就能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養。

二、要持之以恆地訓練。

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需要在教學中長期懈地、有計劃的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持之以恆地進行口算訓練。

1、課堂上注重口算訓練。教師在授課之前,堅持3-5分鐘的口算訓練,並結合內容,有目的的選擇口算題目,這樣即能訓練學生本節課的各種能力,又可以訓練口算能力,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學生相互出題,對答式的口算練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口算水平,而且還有助於融洽學生間的關係。

3.家、校結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長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較快的反應能力,在飯前、飯後閒談的時間中,抽出幾分種的時間,與孩子對答式的口算練習,再配合適當的獎勵,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勵孩子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譬如,讓孩子跟父母外出購物時,幫助家長口算用的錢數,也是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反應能力的有效途徑,並能激發、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5.強化性的口算練習,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間隔一段時間,出示部分口算題,讓學生進行口算比賽,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這對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但要注意防止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要按一定的速度要求訓練。

口算能力表現在正確、迅速上,正確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時也能間接地反映一個人思維是否敏捷、靈活。口算訓練要有速度要求,但要在口算正確的前提下,訓練學生口算的速度,兩者要統一,事實上,一個算得快的學生,正確率一般也比較高,反之亦然,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採取不同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

四、要讓學生選擇適當的口算方法。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劑,培養國小生口算能力,除了國小教材中已講過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適當介紹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口算的興趣,提高學習口算的積極性。如,各種運算定律的靈活運用,一些簡單數的'記憶等等。

五、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口算訓練。

1、要視算聽算結合訓練。視算和聽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的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題目腦算、口説得數;視算時直接寫得數或直接説得數,這種訓練就是對眼、腦、手、口等的技能訓練而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腦算,方能算出得數,難度較大。聽算就是對耳腦口等的訓練。在口算中經常調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互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口算的興趣,訓練記憶力,提高速度能力,使他們的學習心理始終保持着渴求積極狀態。

2、要新舊知識對比訓練。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接受得快,但遺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可以經常採用新舊口算題對比練習。如:進位和不進位的對比;減法和加法對比;乘法與加法對比;除法和乘法對比。這樣訓練使學生既掌握新知,又複習舊知,進一步明確加、減、乘、除之間的關係,使新舊知識互相溝通,形成完整知識體系,有利於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3、要進行各種機能針對性訓練。筆頭訓練、競賽訓練、計時訓練……,這些訓練各有各的目的。找準時機採取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學生的多種器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使學生口算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要針對綜合交叉訓練。針對性訓練就是把有關知識進行歸類,抓住各種類型口算知識的特點,進行分類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後再綜合訓練,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大膽改革,勇於探索,就能夠有質有量地完成計算教學任務,達到培養三年級學生過硬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都説一年級學生數學好學,無非就是1+1=2,可就有些孩子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表現“淡漠”,數學課不是玩就是一言不發,家長急,我更急,怎樣才能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呢?

在課堂上我儘量使用一些遊戲、故事,比賽等方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還針對一些個別學生進行一種特殊方法嘗試。我先與幾位家長交換意見,我説:“學生對數學的喜歡,關鍵在於他們對數學的那份自信的喪失!我們要給予他們相信,他們才會喜歡數學!我打算每次考試前叫這些同學做一遍試題。”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會養成依賴性。我説:“考試目的還在於讓孩子今後學得更好。”

以後的日子,每次考試前,我都單獨輔導幾個同學,並悄悄告訴他,過幾天考試,這些題都會出現,如果你不會還可以再問老師與父母。考試時,他們輕鬆做完了習題,我大大表揚了他們,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心裏甜甜的,再以後,我將習題打印出來分發,讓他們自己去練習,考試時他們都取得好成績,興奮快樂展現在臉上,我也高興,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數學,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向他人請教。就這樣班上幾個數學不好的孩子,上課變得特別認真,特別愛問,上課發言也積極了。

於是我進行了一次真正的測查,結果令我十分高興,幾名上學期不及格的同學,數學競賽都在80分以上,其中一名還得了91分,他已經成了一個喜歡數學的學生,一名自信的孩子。

找回孩子的自信,才是激發他學習的動力!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實踐,高於實踐,又用於實踐。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 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確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中有數學,存在着數學思想,把生活和數學有效地聯繫起來,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採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又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學生善於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並不斷地體驗成功。

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特意製作了一張個人信息資料,為了加深大家對我的瞭解,請看大屏幕(實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陳老師個人資料

性別: 女 身高: 1.63米 體重: 49.5千克 興趣愛好:上網、聽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時)

師:看清楚了嗎?在這些表示我身高、體重、時間的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1:都有小數點

生2:都是小數

師:是的,象1.63、49.5、0.5……這樣的數都是小數,我們以前在三年級的時候都已經初步認識過小數,誰能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見到過小數呢?

生1:超市裏

生2:商場裏商品的標價……

師:看來小數真是無處不在啊!對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數是怎麼來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數的加減法該怎麼算?……

師:看來同學們對小數有着濃厚的興趣,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小數(板書課題:小數)

二、小數的產生

師:通過測量陳老師的身高是1.63米,你測量過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嗎?

生1:1.3米

生2:1.42米

師:我和這兩位同學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們能用整數表示我們的身高是多少米嗎?注意單位是米。

生:163釐米

師:注意單位是米

生:(竊竊私語)

師:能用整數表示是多少米嗎?

生:不能,因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師:是的,我們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通過測量和計算往往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除了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分數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數表示,這樣小數就產生了。(接着板書課題:小數的產生)

教師以和學生談話交朋友為題,出示個人信息,學生從信息中發現表示教師身高、體重…….的這些數都是小數。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由此想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一數學基本理念除了老師明白,怎樣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去充分地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有這樣的一句話“我看見了,但可能忘記了;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出知識”,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

所以,老師在數學課上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生活與經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開發,在具體的場景中,使學生學會綜合並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也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這就是“活”化課程資源的效果。讓學生應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只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質疑……。

數學教學隨筆7

我接連四年我都教一二年級,今年突然被分到了四年級教語文,有點惶恐。低年級和中年級有什麼區別?我是我的老搭檔們愛和我交流的話題。

老搭檔們會問:“教四年級是不是比低年級強點啊?”我趕緊説“是啊是啊!最起碼比一年級剛入校時好管多了!孩子們不那麼傻了。”好管一些啊,孩子們是不是不那麼傻事實上,各個年級段都有自己的難題,也都有佔優勢的地方。可是我當然不能這樣回答,因為會被當成説風涼話。

中年級學生,比低年級時長高了一點,不過我觀察他們的行為習慣似乎也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只是稍微懂事了一點。你和他講一講心裏話或者講講道理他們能聽懂些,而且還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他們也比一二年級孩子更機靈點,知道審時度勢,知道猜一猜作業是什麼,而且基本上都能猜中,知道提前去完成他的作業,因為這樣的話剩餘時間就可以玩了。知道在學校的基本行為標準。

而中年級的學生難管的地方在於:壞習慣根深蒂固!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開學兩週遇到了我就遇到了一個十分自我而且又執拗的男生,開啟了我和學生的.第一次較量。特別“酸爽”!經過和家長以及請教有經驗的孫老師,才確定了管理他的辦法,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當眾指責批評他,把他叫到一個角落裏悄悄給他説。中年級的學生管理的難點在於幾個別人。

中年級的學生家長,相比較而言,似乎已經不太在意老師的反饋了。孩子一年級剛入學時,家長那個激動勁頭,接近瘋狂,每天晚上輔導孩子作業,很多家長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教,誇張到心臟病住院。通過各種途徑打聽孩子的在校表現,完全是一個認真的陪讀家長。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穩定,家長也漸漸放心起來,到了四年級,他自己的孩子是查啥情況啥程度他比誰都清楚,如果你叫叫家長到學校,他估計大概的能猜出來是因為什麼事情被叫,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努力過了,孩子已經定型了,他們不想再做努力不想再做掙扎了,所以叫家長有點困難。這一學期開學兩週,我給一個家長打了兩次電話,好説歹説,才把她給請過來。家長到校後,開口就説:“孩子我已經盡力了你看咋辦就咋辦吧!”這句話,對於被一二年級家長積極配合習慣了的我來説,小心臟有點受不了。自我平息了片刻,才終於冷靜下來。

四年級我遇到的最恐懼的事情,不是管理班級,而是作文教學,我有點兒如臨大敵的感覺。儘管我以前的確教過幾年國中和國小中年級,但是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那種感覺,以前人家説老師教幾年級就是幾年級的水平,我成天不叫作文,自己的寫作水平幾乎成零了。從這學期第二週開始,我就進入了備戰狀態,備教材之後,去聽課,提前一天佈置預習和口語交際任務,希望學生們心裏至少有素材。聽孫老師的課,我記了滿滿的兩張,覺得心裏有譜啦,下午就信心滿滿地去給學生上作文課了!站在講台上一開口才發現,人家講得那麼好,你這邊根本只是學到點皮毛!照本宣科都是難事。我只好就把我最關注的認為最要緊的,給他們講了出來。二十分鐘不到,我就講完了,然後讓學生開始寫作。我發現學生寫得還挺快,兩節課後沒有寫完的只有兩個人,我可開心了!今天早上,把習作收了一翻看,沒有條理沒有層次沒有中心句!好的地方是寫得還挺順溜,字數挺多。到底應該怎麼批改怎麼為一些特殊作文下結論,我又為難了。要知道,中高年級語文一大難就是批改作文!

總之,我來到了新的年級段,心理狀態是誠惶誠恐、忐忑不安,行為表現是早到晚歸,外加馬不停蹄。我對本學年的期盼是:不要出現大的安全事故,把我的課老老實實地講好,至於結果會怎麼樣,看天啦!

數學教學隨筆8

這節課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容易,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導學提綱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感覺自己學得的知識能用於生活中,體會數學的價值。

我還特別注意設計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統計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在該節課裏還是存在了一些問題,因為時間的把握的不好,學生在做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沒有時間,學生中一些問題還沒有能及時的得到解決。幾個學生還是出現了製圖不完整,所表達的`語言都是不全面,不夠準確的。其實學生的表達也説明了學生對於該過程的掌握還是不太穩固。

數學教學隨筆9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課堂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突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聽過的許多公開課中,經常會看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激動的和欣悦的心情從事學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置數學問題,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要從問題開始

教學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思維來自疑問與驚奇,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個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對數的教學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屍,提出疑問:為什麼科學家算出辛追死於22前?又如在學習指數當時,引入細胞分裂現象。這些實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體會啊!

二、要在重點和難點處設置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這要教師在其中設置一些問題或有趣的情節,把抽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鬆。

三、在教材易於出錯的地方設問題。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範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題後,不檢查不思考。故學生易錯之處,讓學生嘗試去”碰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期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設問題於課堂的結尾

有人説:一堂好課也應設問題而終,使其完而未完,餘味無窮。在課堂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使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也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這就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教學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藝術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創造自己的藝術品!

數學教學隨筆10

回顧這半個學期來自己的數學教學工作,感覺無論是課堂教學效果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都不容樂觀。尤其是期會考試後的學習中,成績相對下滑較大,同時也暴露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特別是幾何知識解決問題時所存在的缺陷: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基本性質、定理定義掌握不牢,練習不夠,運用知識點十分不熟練,思維缺乏想象能力和創造性。經過細緻的分析,結合平時上課學生的表現與作業,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一、思想認識不夠,過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

由於前兩個學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特別是在幾何的學習上,普遍掌握得比較好,解題時運用幾何性質、定理、定義的能力也不錯,因而過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解題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課,忽視了部分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造成其學習困難增加,成績下滑,進而逐步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後面的繼續教學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二、備課過程中準備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知識點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從本次期會考試成績來看,數學成績處在中等及稍偏下的學生成績下滑較大。回顧自己在教學中所進行的備課工作,以及針對性練習,感覺難度過大,沒有估計到中等生的學習能力,無形中給中等生的聽課和理解增加了難度,造成其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運用知識的能力下降。通過調閲部分中等生的期會考試試卷,發現中等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知識點混淆不清,解題思路混亂,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三、沒有抓緊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從本次期會考試來看,相當部分學生存在着計算方面的問題,稍微複雜一點的計算錯誤百出,簡單的幾何作圖和識圖能力都很差。函數的知識點掌握不牢,不會進行靈活的應用。

通過對前半期的分析、總結和反思,下半期的數學教學主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入手,着力解決前半學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和不足之處,備課的過程中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補救措施,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強對學生課後學習和練習的監管和督促力度,加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其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全面提高班級的數學成績,為今後的數學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做好每堂課的課後教學總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留教學死角。

數學教學隨筆11

在國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有的好一些,他們接受這方面的知識會比較快和輕鬆,而有的學生總是不得法,學習起來就非常困難。所以,培養學生推理與證明能力的過程是一個有一定難度和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是,教師要嚴格遵守邏輯規律,正確運用思維形式,作出示範,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為幾何離不開圖,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識圖、畫圖、分析圖形,正確的把圖形認識清楚,從圖形中找條件和結論,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學會推理與證明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一個人能否嚴密的思考問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麼,在國中幾何推理與證明的過程中如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與證明能力呢?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探究、歸納、猜想、證明,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感受幾何語言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熟悉推理論證的能力。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些最基本的圖形入手,讓學生學會抓題目的關鍵,抓視圖的感覺,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讀題、讀圖的感受,交流收穫。

三、讓學生自己多動手操作,由直觀到抽象概括,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啟迪,突破重點與難點,打好學習幾何的基礎。

四、推理能力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言表達及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小組交流,或師生互換角色,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教師的示範作用是最關鍵的,同時鼓勵學生多想“我應該怎麼做”。教師給學生規範的板書,展示給學生一個比較規範的樣本,以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學中時刻注意幾何的學習方法滲透。證題時,可採用逆向分析,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再正向分析,使用綜合分析法。

數學教學隨筆12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教學隨筆13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了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國小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國小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國小生興趣

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國小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國小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國小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為國小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為國小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國小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國小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國小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國小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為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呈現在國小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國小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國小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啟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敍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國小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國小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裏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國小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國小生的知識形成網絡,更談不上讓國小生主動建構了。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為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了教材,瞭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國小生也理解了、瞭解和有了。國小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裏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為行為。國小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國小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的設計,那麼,對國小生學習來説,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為: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的思維內容轉化為國小生的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啟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啟發國小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課本與國小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這樣,國小生才能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具備該具備的各種能力,提高應有的素質。因此,我認為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的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國小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為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瞭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機地滲透給國小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國小數學教育任務。

數學教學隨筆14

在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

要使學生一拿到數學新書時就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學生的興趣是它的基礎。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麼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這在第一課尤為重要,特別是佈置第一課的前置性學習中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培養學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知識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情感傾斜,關注學困生

對於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情感上多一些傾注,在課堂多一些關注,課後多一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可能會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六】

數學教學隨筆15

一直都很想做一件事,就是把每一天工作中湧現的值得記錄的事情一一保存下來,但想總比做容易,並不是真就那麼難以做到,很多時候阻礙自己去做的不過就是那一念之間的懶惰。08屆的高三教學就這樣勞碌兼模糊的過去了,雖然學生最終出來的造詣都還不錯,但總結起高三這一年,卻發現自己不知從何説起,並不真就沒什麼好去回憶的,去迷戀的,去總結的。而是時過境遷,當時那一霎那思想的`靈光,因為沒能及時記錄下來,便也隨時間逝去,一去不復返了。

鳳凰花又開了,有幸,因為08屆考得還不錯,兩個平行班都過了540的平均分,學校似乎也從中看到了年青教師的力量,又給了我一次帶高三畢業班語文課的機遇。這一次,我再不能只甘當個思想上的巨人、舉動上的矮子了。於是,便有了接下來這每一天的教學隨筆(盼望能日日堅持)。不去計較文字有多麼生硬幼稚,不去計較內容裏透出的思想有多麼平庸無奇,不去計較它是否能見出一個“老高三”(只帶過一年,戲謔自己罷了)該有的程度,更不去計較是否有人會恩賜般地賞識它。只求能讓信馬由韁的思想找個歸屬之地,只求能讓懷疑的心思找個暫時歇腳的地方,只求一一真實記錄下這高三畢業班教學的點點滴滴,若能真由其中得到些思想的火花,一些澤被日後教師職業生涯的啟發,那就算是最大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