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傳國玉璽現在在哪裏

學習1.96W

部分傳國玉璽現在在故宮博物院內。

傳國玉璽現在在哪裏1

鳳凰現身出寶玉

玉有所託

鳳凰,百鳥之王也,民間更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傳説。和氏璧也正是出於鳳凰腳下一塊看似普通的青石,當年若不是神獸鳳凰指點迷津,恐怕就無人知曉世間竟有如此奇珍異寶了。這就不得不説卞和與鳳凰的奇遇了。

卞和生於春秋時期,是個楚國人,家住荊山附近,一日卞和砍柴路經此山,瞧見一五彩鳳凰揮舞展翅停落在山上,誰知仔細一看發現鳳凰腳下居然踩着一塊青綠巖石,他忽然想起傳説所言“鳳凰不落無寶地”,立即跑上山去。

奇中之奇的是,神鳥見卞和上前,也不驚叫,也不展翅驅趕,而是靜靜等卞和走近過來,正對着看了卞和一眼才離去。

卞和心知神鳥如此看他一定物有所託,更加確信這塊石頭一定不簡單,便將青石取下山去。

卞和斷腳三獻寶玉

卞和本是貧苦人家,想着既然老天讓他得到如此寶物,便心生一計,準備獻寶楚厲王,家人勸他萬一並非寶玉,最後恐怕落個欺君之罪,一不小心就會人頭點地。

但卞和不聽,想着鳳凰指引怎會出錯,何況他一介草民哪裏懂得玉石雕琢和保養的知識,加之倘若獻寶成功討了楚厲王的歡心,説不定還能謀個一官半職,改善一下家裏伙食,不用再吃糠咽菜,父母也好過些。

於是,他跋山涉水辛苦乞求進了城,終於才得到機會拜見楚厲王。

他磕跪在地上,雙手朝上舉起寶玉,楚厲王隨即命令玉匠前去驗玉,玉匠拿起青石,上下左右前後看了一番,又用手磨了磨青石,搖搖頭表情嚴肅,對楚厲王説這只是一塊普通石頭。

楚厲王期待萬分的`心情驟然變成大失所望,以欺君之罪下令處罰卞和。

古時候刑法森嚴,卞和就這樣被削去左腳。卞和心中只覺得憤憤不平有苦難言,同樣又覺得這名玉匠真是有眼無珠不識好貨。

可是卞和一根筋,一獻寶玉不成,他就再去獻第二回。不過楚厲王是不會再相信他了,只覺得他一派胡言。所以,卞和一直耐心等到楚武王即位,才敢再次獻玉。

因為失去左腳,卞和只能杵着枴杖將青石獻給楚武王,武王派人鑑別,查驗後竟然也説是石頭,楚武王一氣之下下令又砍去卞和的右腳。

卞和這下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沒討個一官半職,連自己雙腿也沒能保住。

眾人都認為卞和從此就不會再給自己招惹禍端了,卞和也知道自己已無第三條腿再能失去,如果不能表明自己的決心,是無法打動楚王的,最後很可能連性命都不保。

他終於等到楚文王上位,卞和在荊山下抱玉痛哭,哭得眼淚乾涸,甚至流出大片血淚,赤誠之心可以想見。

楚文王聽後派人去問才得知前因後果,便命人剖開青石,果然顯出一塊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後人稱之“和氏璧”。

以上便是卞和斷腳三獻寶玉的故事,出自《韓非子·和氏篇》,讓人不得不佩服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不過楚國也僅僅只是完成琢石為玉第一步而已,並未造出“傳國玉璽”,甚至還將“和氏璧”給弄丟了,最後被落入趙王手中。

究竟是楚王“粗心大意”還是趙王“圖謀不軌”且往下看。

傳國玉璽現在在哪裏
  

和氏璧何以落入趙王手中

“和氏璧”就這樣一直傳到楚威王。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楚威王粗心丟玉,而是將寶玉賜給了自己的大功臣昭陽。

昭陽替楚滅越,立了大功,楚威王便將珍藏百年的“和氏璧”賜予昭陽。

昭陽高興忘形,如《史記》所言昭陽“旋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正是在“賞璧”過程中“和氏璧”便不翼而飛。

一直等到50年後趙國人繆賢逛集市,瞧見一形似“和氏璧”的寶玉,花五百金入了手。經專人鑑別果然是當年楚威王遺失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言“和氏璧”現於趙國,於是佔為己有,並昭示全國。

但趙國同樣沒有將“和氏璧”打造成“傳國玉璽”,甚至還差一點兒白給了秦王。這就是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不過最後秦王統一六國,繞了一大圈“和氏璧”最後還是落入秦王手中。也正是多虧了秦始皇,“和氏璧”這才被雕刻成了傳世玉璽,即“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誕生及後續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王統一中國以後,號稱“始皇帝”,即後人嘴邊的“秦始皇”。

“和氏璧”也自然歸於秦始皇所有,得玉之後秦始皇旋即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為底造皇帝玉璽,並用篆書刻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李斯便找來居住咸陽的玉匠王孫壽精研細磨,將壁雕琢為璽。製成以後雕紋如龍鳳鳥狀,後代代相傳,因此稱之“傳國玉璽”。

及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忽然掀起大風大浪,龍舟飄搖不定,快要翻入水中,秦始皇則將傳國玉璽擲於湖中祀神鎮浪。果真如定海神針平定風浪,但傳國玉璽也如大海撈針無去蹤影。

後又是八年時光,傳國玉璽經一不知名的使者失而復得,重回秦始皇手裏。

及至前207冬,沛公劉邦進軍咸陽滅秦,傳國玉璽便到了漢王劉邦手中,改成“漢傳國璽。”

之後,歷代君王便效仿劉邦,將傳國玉璽視為兵家必爭之物,以表明自己是“正宗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逼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肯,怒將玉璽狠摔在地上,磕出一角,後由黃金補全,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跡。

自此,傳國玉璽便開啟了“擊鼓傳花”模式。

時間順序為:東漢末漢少帝失傳國璽,由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並在一宮女的硃紅小匣內發現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並佔為己有。

後袁術乘孫堅之妻歸鄉之際,派兵在半路截獲玉璽,稱帝。袁術死了以後,他的妻子為之服喪,玉璽又被他人搶走獻給了曹操。

晉統一三國,璽歸司馬炎,再經由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等君王手中。

唐朝傳玉璽達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後朱全忠於公元907年廢去唐哀帝,奪走玉璽建立後梁。

十六年之後,李存勗滅了後梁,得傳國玉璽並建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

石敬瑭攻陷洛陽城,李從珂無奈自殺,於是傳國玉璽就此失蹤,也成了千古疑案。

自秦始皇制璽至傳國玉璽失蹤前後共計1158年,歷經20多個朝代約110位皇帝。至今也無人再找到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下落猜測

雖然傳國玉璽至今下落不明,不過有關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言卻屢屢出現。比如北宋紹聖第三年,咸陽段義在河南鄉挖地蓋房之時,發現一枚玉印。經多名翰林學士研究後,懷疑是秦制傳國玉璽,但也不知是真是假。

又如明弘治十三年,也有人説發現了傳國玉璽。待至清初,也有人説宮中藏着一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但孰真孰假亦未可知。

結語

這麼看來彷彿人人都可以拿着一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號稱自己找到了傳國玉璽,但是真正的傳國玉璽究竟流落何方呢?

大概率還埋在地下,等着考古學家去挖掘探索了。或者也許有一天誰家後院挖出來也未可知。到時候人們才能一睹傳國玉璽真容了吧。

傳國玉璽現在在哪裏2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孫堅率部攻入洛陽。進城後,孫堅命士兵打掃南宮、北宮和太廟的衞生,又到太牢進行了祭祀,還派出一部分人馬出城。

整理洛陽以北邙山一帶被破壞的漢室各皇陵。有人向孫堅報告説洛陽城南有一口甄官井,有人發現大白天井口不時發出異樣光亮。

“旦有五色氣”,大家都覺得奇怪,不敢到這口井裏打水。孫堅派了個膽大的人下到井中,在下面發現了一枚玉製印章。

“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這枚印章缺了一個角,正面的印文是8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孫堅一看大喜,因為這就是“傳國玉璽”。相傳,這枚玉璽取材於著名的和氏璧,上面的8個字由秦朝首任丞相李斯所書,象徵授命於天,是國之重器。

公元前207年冬天,劉邦率軍打到灞上,秦始皇帝贏政的兒子子嬰跪捧着這枚玉璽獻給劉邦。秦亡,“傳國玉璽”歸於劉漢。

劉邦很珍視這枚玉璽,一直戴在自己的身上,並代代相傳,作為大統合法的信物。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天子年幼,“傳國玉璽”藏在長樂宮太后那裏,王莽派弟弟王舜來索要,遭到太后的怒斥。太后一氣之下把玉璽扔在地上,摔破一個角。

後來,王莽命工匠用黃金進行了修補。王莽兵敗被殺,“傳國玉璽”輾轉到了劉秀手裏,又開始了世代相傳。

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劉宏駕崩時,“傳國玉璽”找不到了,董卓很想得到,派人四處找,但沒有找到。

原來,當時宦官張讓、段珪等人劫持少帝倉皇出宮,宮中一片大亂,負責保管玉璽的情急之下把它投到了這口井中。

現在,“傳國玉璽”到了孫堅手中,孫堅把它保管起來,後交夫人吳氏珍藏。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戰死於襄陽城外的峴山,孫堅舊部被袁術吞併。

袁術轉戰淮南,佔領了壽春,隨着勢力逐漸壯大,生於稱帝的野心,他聽説孫堅當年在洛陽皇宮裏得到的“傳國玉璽”就在吳氏手。

就把吳氏軟禁起來,逼她交出玉璽,吳氏無奈,只得交出。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建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傳國玉璽”成為袁術的“國璽”。

不過,“傳國玉璽”沒有給袁術帶來好運,僅僅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術便已經走投無路,

最後困死於壽春以南的江亭。袁術的後事由從弟袁胤料理,袁胤畏懼曹操,不敢回壽春,率袁術部曲奉靈柩及家眷依附廬江郡太守劉勛,劉勛後被孫策打敗,袁術的家眷被孫策所得。

但是,袁術逼吳氏交出的“傳國玉璽”卻沒能找到。

原來,“傳國玉璽”輾轉到了徐璆的手上。徐璆字孟玉。廣陵郡海西人,度遼將軍徐淑之子。徐璆少時博學,闢公府,舉高第,後升任荊州刺史。

在任時,董太后的侄子張忠擔任南陽郡太守,因勢放濫,貪贓枉法,董太后派人給徐璆遞話,讓徐璆照顧自己侄子。

徐璆凜然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董太后大怒,但也無奈,只好將張忠調任為司隸校尉。

徐璆到荊州後,舉奏張忠在任時貪污公款上億,又奏其他官員貪污案件,“悉徵案罪,威風大行”,張忠惱怒,與宦官勾結,構織罪名,徐璆獲罪。

傳國玉璽現在在哪裏 第2張
  

漢獻帝遷許後,因為徐璆素有聲望,深得民心,於是徵拜為廷尉。

徐璆前往許縣上任,路上被袁術所劫,袁術正要建立偽朝廷,需要有聲望的人為他裝點門面,欲授徐璆以上公之位,徐璆堅決不從,表示:“龔勝、鮑宣,獨何人哉?守之必死!”

看到徐璆真有一死而明志的決心,袁術不敢狠逼。徐璆是如何得到“傳國玉璽”的?史書未作交代。

徐璆後來輾轉來到了許縣,獻上“傳國玉璽”,使這件本來屬於漢室的東西重新回到主人手裏。

徐璆擔任廷尉,在履行新職務前他把此前擔任過的朝廷官職所有的印綬一併交還有關部門。

戰亂時代,人們四處遊離,生命尚隨時不保,有幾個人還能把官印這樣的東西認真保管好並隨時帶在身邊呢?

徐璆在個人安危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不僅保管着“傳國玉璽”,還保管着數枚自己之前用過的官印,最後根據制度規定將它們一一上交,堪稱三國時代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

司徒趙温為此感歎:“君遭大難,猶存此邪”,徐璆恭敬地回答説:“昔蘇武困於匈奴,不隊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乎?”

接着説徐璆誓死保護的這枚“傳國玉璽”。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任魏王,這時要求漢魏易代的呼聲四起。

一些人紛紛向曹丕上“勸進表”,漢獻帝無奈,於是來到高廟,先祭祀列祖列宗,之後派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傳國玉璽”前往曹丕所在的曲蠡,要求禪位。

但曹丕表示推辭,漢獻帝再次派人前來提出請求,曹丕再次推辭。前後去了3次,被曹丕推辭了3次。最後,曹丕還是答應了禪讓的“請求”。

延康元年(220年)10月的一天,受禪儀式在許縣附近的繁陽鎮受禪台舉行。

漢獻帝劉協、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約400多人齊集繁陽鎮,另外還有匈奴、單于、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各國的使節以及10多萬將士。

大家在這裏共同見證一個歷史時刻的到來。

受禪儀式上,劉協向曹丕奉上“傳國玉璽”,曹丕拜謝漢獻帝,完成了漢魏禪代的主要儀式。之後,新皇帝曹丕接受臣民及使節的朝賀,曹丕以新皇帝身份祭天地、五嶽、四瀆,改國號為魏,更年號為黃初。

漢獻帝被降為山陽公,臨去封地前,曹丕派人去要皇后的玉璽,漢獻帝的皇后曹節與曹丕是兄妹,但曹節很生氣,不給。

前後去了多次,曹節最後把來人喚進親自斥責,又“以璽抵軒下”,流着淚説:“天不祚爾!”

曹丕代漢後,命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表明自己並非“篡漢”。

魏少帝曹奐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依樣而行,通過禪讓方式代魏。

建立晉朝,“傳國玉璽”歸晉。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皇帝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璽”歸前趙。

19年後後趙皇帝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玉璽”,石勒於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4個字。

又過了20年,“傳國玉璽”傳到冉魏政權手裏,冉魏乞求東晉救援,“傳國璽”被東晉將領騙走,送至建康,“傳國玉璽”重回司馬氏手中。

南朝時,“傳國玉璽”歷經宋、齊、樑、陳等4個朝代的更迭,一直到隋朝統一,“傳國玉璽”收入隋宮。

隋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隋煬帝的皇后蕭氏攜“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傳國玉璽”,只好命人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以自慰。

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皇后返歸中原,向李世民獻上“傳國玉璽”,李世民龍顏大悦。

唐末天下大亂,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走“傳國玉璽”,建立後梁政權。16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政權,“傳國玉璽”歸後唐。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被石敬瑭所逼。

見大勢已去,於是帶着“傳國玉璽”與皇太后、皇后、兒子等登上洛陽玄武樓自焚而死,“傳國玉璽”自此不知下落。

宋代建立後,皇帝也想再次得到“傳國玉璽”,於是向天下徵召,各地也多次貢獻“傳國玉璽”,後均被官方否定,“傳國玉璽”至今下落不明。

標籤: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