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癥結不在智商在情商

學習9K

很多家長們都很焦急自己家的寶寶不太愛學習,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呢?其實這個癥結不在智商而在情商?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孩子不愛學習癥結不在智商在情商

一位朋友最近非常焦慮,她女兒今年剛上國小三年級,就出現了明顯的厭學症狀。

小姑娘不喜歡寫作業,總是找盡各種理由來拖延,朋友不得不以半全職的狀態,整天在作業問題上跟她鬥智鬥勇。

她還特別不喜歡上學,一到該上學的時候她就喊頭暈。朋友幾乎每天都是連哄帶騙,把女兒硬塞進學校的。

可小姑娘在學校裏的表現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老師説,孩子上課老是走神,總跟不上課程進度。朋友表示自己已經徹底無能為力了。

“這才三年級!以後可怎麼辦?我什麼辦法都試過了,就是沒用。”朋友很是着急。

其實,從最開始發現女兒對學習不怎麼有興致開始,朋友就在不停地嘗試各種解決辦法。

女兒做作業拖延,她就一項一項地盯着她完成。

上課老是走神,她就把女兒送到老師講課最生動有趣的課外輔導班。

朋友也借鑑了很多其他父母成功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經驗,比如讚賞鼓勵、物質獎勵等等,但是要麼不管用,要麼一兩次之後就不靈了。

我問,孩子這麼討厭上學,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她愣住了,似乎從來沒有深想過這個問題,表情好似在説,這還用想嗎,很多孩子都不喜歡上學啊,自己女兒只是對學習尤其不感興趣而已。

“我一直不肯承認,她就不是學習的料,因為腦袋瓜不開竅、理解力差,所以才一直學得很痛苦,我現在是不得不面對現實了。”思索片刻後,朋友沮喪地説。

她把孩子抗拒學習這件事,歸結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弱,從淺層原因來看,也的確是這樣,但這真的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嗎?未必。

很多父母會把孩子學習不開竅,歸結為孩子不夠聰明,也就是智力水平不高的意思。

其實,相比之下,情緒能力(也就是俗稱的情商)對於孩子學習能力的影響才是更重要的。

與其説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不夠聰明,不如説是因為他情商不高。

絕大部分的人,都嚴重低估了情緒能力的重要性。

在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看來,情緒能力是所有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基礎。幾乎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孩子,都缺少一項或是多項情緒能力。

比如,自信、好奇心、自控、溝通能力、社交力等等。

很多孩子迴避作業,甚至是迴避學習,並不是他們真的缺乏學習能力,而是缺乏“我能學會”的自信。

舉個例子。

有些父母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當然,他們這麼做,要麼是覺得孩子笨手笨腳做不好,不如自己直接上手來得省心,要麼是心疼孩子,認為只有周到地伺候好孩子,才是愛孩子。

表面上看,這些做法只是削弱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其實這都不是對孩子最糟糕的影響,因為“包辦”的背後還藏着一句潛台詞,那就是“你不行!”

一個成長在“包辦”家庭裏的孩子,幾乎沒有自己獨自做成功一件事的經驗,更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控制感,還要不停地接收來自成年人潛意識裏釋放的”否定“信號。

你覺得,這個孩子有多大的機率能夠感到自信?他在內心深處,一定也是不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做好一件事的,包括學習。

當然,即便是有自信基礎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不停地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尤其進入國小階段之後,來自學習的各種挑戰更是密集。

絕大部分的孩子,在遇到稍微有點困難的問題前,就會本能地選擇逃避——拖延做作業的時間、不想繼續學習,等等。

在這樣的時候,父母放任不管,只會讓孩子更固化遇到難題就逃避的習慣和應對方式。

更不能橫加指責或是粗暴地懲罰。因為這樣做不僅毫無效果,反而更加深孩子在學習上的糟糕體驗。

有時候,他也許只是需要你給他一點小小的鼓勵,讓他點燃自己的信心,也有時候,你需要稍微幫他一下,讓他邁過這道坎。

每次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成功體驗,累加在一起,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我女兒彈鋼琴,就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如果是她彈得很熟練的曲子,我督促她去練琴完全都不需要多費口舌,只要一句話,她就蹦蹦跳跳地去了,有時候甚至都不需要我提醒。

可每當她學習了新曲子,她總會在練習之前,找各種理由拖延,要麼吃會兒零食,要麼上個廁所,要麼喝點水,有時甚至還會抱怨手痠。

這個時候,我都會輕輕地推她一把,陪她一起把這首曲子練熟。只要練熟了,彈琴對她來説,又會重新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了。

所以,我也常常在思考,興趣真的是天生的嗎?

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從來沒有獲得過成功的體驗,他就是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啊,要説興趣更是無從談起。

學習也是一樣。只有那些在學習中體會過成就感的孩子,才有可能對學習產生真正的興趣以及自我驅動的意願。

不懂得釋放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也很容易影響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情緒狀態處於焦慮、恐懼、憤怒或是抑鬱的孩子,很難有效地開展學習。

這也是為什麼家庭氛圍不和,或是正在經歷父母離婚的孩子,學習成績容易下降的原因。

此外,孩子還有可能存在一些隱形的情緒障礙。

比如,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和苛責,或是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會讓孩子壓力過載,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中。

説實話,現在的孩子壓力真的很大,看看學區房居高不下的房價,就知道父母們有多焦慮了,而這些焦慮甚至是成倍放大地傳遞到了孩子身上。

前段時間,上海一個2歲半的孩子就因為成片地掉頭髮,被醫院診斷為斑禿。

而孩子掉頭髮的原因,竟然是媽媽為了讓孩子考上知名幼兒園,給他報了5個培優班,導致孩子壓力過大。

適當的壓力,對於一個情緒能力良好的孩子來説,可以進一步激發他的進取心,可若是壓力過大,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或是孩子根本就缺乏情緒處理的能力,就很容易起反作用,甚至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智力水平。

焦慮會損害智力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心理學家們經實驗驗證了的結果。

因為情緒能夠決定一個人的潛能界限,所以,相比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不如從引導孩子熱情、自信的積極情緒入手,提高孩子的情商。

但現實是,孩子從小到大,得到父母關注最多的,只是他們的行為,而非情緒和感受。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只要這個孩子表現很好,沒出現什麼行為問題,這個孩子就一切都好。甚至有時候,只要孩子有情緒流露,都會激起父母的劇烈反應。

想想看,自己是不是經常跟孩子説,“不許哭”、“不能生氣”、“不要激動”……

時間久了,孩子錯過了學習如何接受並恰當地處理自己情緒的機會,要麼變得失控,要麼繼續壓抑。

其結果就是,我們無從瞭解孩子內心的感受以及他精神世界的模樣,更不要説引導他樂觀積極的情緒能力了。

對孩子來説,最有説服力的情緒經驗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是否經常跟孩子談論感受?是否經常引導孩子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感受?這是建立情商基礎的第一步——認識情緒。

有了這個基礎,才談得上管理情緒。

其實,孩子的情緒基礎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建立了。

剛出生的嬰兒不管有什麼生理需求,都是以啼哭來表達的。

如果媽媽能夠及時滿足孩子需求,並對他温柔以待,孩子的感受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通常也會偏向樂觀。

但如果媽媽總是擔心孩子一哭就抱起來會“慣壞”孩子,故意任由孩子哭鬧,或是暴躁易怒,總對孩子發火,那麼,這些糟糕的體驗會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不友好也不安全的。

可以説,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直接向孩子灌輸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進而影響孩子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認識。

如果孩子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懷疑大於信任,情緒偏悲觀,甚至過度焦慮、膽怯,那麼,他們也很難有足夠的心理力量,去支撐他們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並積極地去探索。

僅就學習這一件事來看,一個孩子如果在上學前沒有做好情緒能力的準備,其實是不完全具備學習能力的。

即使強推着他往前跑,父母和孩子也都會感到力不從心。

如果孩子對學校感到厭煩,就容易破壞紀律、到處生事;如果對學習和作業感到焦慮,就會害怕挑戰、不停地選擇逃避。

只有孩子從中獲得樂趣,才有可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她的女兒不喜歡學習,甚至想逃避學校,表面上看,是學習能力不足給她帶來了強烈的挫折感,但是分析深層原因,也許她從一開始,就在內心深處抗拒着學習這件事。

朋友是個小心謹慎的人,因為擔心女兒會受傷,所以她總是把孩子抱在懷裏,以至於小姑娘學會走路的時間都比同齡孩子晚很久。

從和她的聊天中也能感覺到,她也很少給女兒自己做主,甚至是試錯的機會。

因為朋友是個高知媽媽,她對自己要求很高,對孩子的要求更高。

每次看到孩子連那麼簡單的題目都讀不懂,她就着急上火,言辭也不自覺地嚴厲起來。

有的孩子天生情緒就會比別的孩子更敏感,這種敏感,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全看父母的引導以及她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我一個朋友,以前上學的時候,門門功課都優秀,就是數學怎麼都考不及格。

她一直認為自己缺乏數學天分,但在一次聊天中,我偶然得知,她爸爸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數學老師。

在她的童年記憶裏,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她還在上幼兒園時,寒暑假整天都被她爸爸關在房間裏,一邊流淚一邊做國小數學題。

就是因為她對學習數學的體驗相當糟糕,所以後來她始終學不好數學,她爸爸至今耿耿於懷,為什麼女兒就沒能繼承自己優秀的數學天分?

可是,“孩子不是學習的料”,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真正的癥結不在智商,而是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