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

學習1.56W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我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其中傳統習俗“端午節”,它的寓意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下分享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1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等。

1、春節:春節的象徵意義着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

2、元宵節:元宵節象徵着家人團聚,幸福美滿,團團圓圓。同時,還有祈求新年順順利利的意義。

3、龍抬頭:寓意蟄龍甦醒,雨水逐漸增多,氣温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便由此開始了,人們還會在這一天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4、寒食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是千年如一的。

5、清明節:禮敬祖先,親近自然,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

6、端午節:祈福平安、自然崇拜等。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7、七夕節:七夕節象徵着愛情,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説,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
  

8、中元節: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9、中秋節:中秋節象徵着親人的團圓、豐收、富足。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

10、重陽節:重陽節的意義和象徵在於重視孝道、懂得感恩。用敬祖、尊老、敬老行為體現孝道思親和慎終追遠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11、冬至節:冬至代表寒冷將至。冬至象徵着團圓。 冬至寓意是寒冷將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

12、除夕:除夕的寓意和象徵就是幸福和團圓。 除夕這天全家團圓、祭祀祖先以及陳舊布新,除夕屬於傳統的一個祭祖大節,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都存在着很特殊的意義,並且還是年尾很重要的一天。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2

一、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春節前要備年貨、添新衣、貼春聯。春節是親人親人團聚的日子,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除夕守歲,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

春節中放鞭炮、走親戚看朋友,一些地方還有祭祖、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二、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也稱燈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 第2張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四、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有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 第3張
  

五、七夕節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温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 七夕節相傳於牛朗織女的傳説,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六、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明月,設宴賞月,期盼家人團聚。

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還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3

1、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這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立春祭農,寓意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民間還有立春給小孩佩戴“春雞”的習俗,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2、端午賽龍舟

農曆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通常民間都會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關於賽龍舟的傳説有很多種,但圖個好彩頭、努力向上的寓意一直沒有改變。

3、中秋賞月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是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寓意 第4張
  

4、重陽登高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

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5、臘八煮粥

我國古代的天子國君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並祈求來年繼續施恩。臘八粥”,又稱“福壽粥”,有增福增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