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生活常識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等等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1

重陽節的來歷起源很早,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

一、農曆九月初九為什麼叫重陽節呢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近年來又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

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着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古人稱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極陽”,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

生活於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的《遠遊》中已出現重陽之名:“集重陽人地宮兮,造句始(星名)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九重天”的意思,並非節日之名。

丁波在《重陽節》一書中説,古人重視陽月陽日,重大活動或朋友相聚要在陽月陽日舉行。重陽兩九相重,是為陽之極,但陽氣達到了極點,大極之至了。陽極必變,就要轉化。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二、重陽節起源的史料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遊》詩中也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的詩句。不過,這裏的“重陽”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當時還不是節日。

而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據考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屈原《遠遊》詩中有:“集重陽人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句中的“重陽”就是佐證。但洪興祖解釋為“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聯繫上下句分析這裏的“重陽”,是“九重天”的意思,並非節日之名。可是,其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之風俗活動,在戰國時已開其端。

屈原《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戰國時已有餐菊之俗。《事物紀原》又記載“齊景公始為登高”。

在唐代,人們外出登高,“菊花須插滿頭歸”成為流傳很久的'習俗。而插茱萸又是另外的一個習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即是明證。

三、重陽節的來歷:黃帝忌日和祭祀説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每逢重要節日就要進行祭祀。相傳九月九日是黃帝去世之日,在《汲郡家竹書》中説:“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

故司空張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黃帝仙去,其臣思戀閣極,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廟而四時祀之。”

從而可見黃帝逝世後,以左徹為代表的羣臣對他十分懷念、尊崇,多有祭祀之舉。從漢宣帝開始,就把九月九作為民間祭祖之日。

祭祀黃帝分為公祭和民祭兩種。公祭是清明節舉行,而民祭則在重陽節舉行。一年便有春秋兩次祭祀。這也是重陽節祭祀先祖習俗的重要源頭,也被認為是重陽節的來歷緣由。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季秋九月,“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那時已有在秋天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習俗。

總之,在重陽日,登高、插茱萸以辟邪為古老習俗。因此,重陽節寓意深遠,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重陽節懷有特殊的感情。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2

重陽節的四大習俗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

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説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第2張

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裏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眾多的遊客。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説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3

重陽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第3張

重陽節的禁忌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的形成,傳説與漢代學道成仙的費長房及弟子桓景有關,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費長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從壺公入山學仙,能醫重病,鞭笞百鬼。

桓景嘗學於長房。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作絳囊盛茱萸係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暴。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裏,對這個故事也有記載。

費長房與弟子桓景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影響,東漢以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成為民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位民間的節日。

《周易》中,九為老陽,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周易》講究陰陽平衡,中和為貴,正如“否”卦一樣,兩個老陽相遇,也是不相往來和交通。

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萬物不遂,不通不順。因此,重陽節不但不是個吉慶的日子,反而是個大凶的.日子。為了這大凶的日子,重陽節多了好多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禍為宗旨的風俗,包括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

由於重陽節是個大凶的日子,人們在相互碰面的時候,不能説“節日快樂”。客家人更是禁忌霜降遇重陽,有“霜降遇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之説,在重陽節,不能生火煮飯等。

標籤: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