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醫療 > 醫療常識

超大城市防疫減碼會付出代價嗎 健康碼會自動更新嗎

最近各個城市的防疫政策都是有變化的,要是像這種超大型的城市防疫措施減碼的話會不會有什麼風險?我們手機上的健康嗎是不是自動更新的呢!

超大城市防疫減碼會付出代價嗎

邁向12月的短短5天,國內數個大型城市,甚至省份,陸續發佈最新的疫情防控措施,共同傳遞“鬆動”信號。

據不完全統計,大城市如廣州、成都、北京、重慶、鄭州、天津、上海、深圳,省份如山東省,紛紛宣佈防疫“減碼”——11月30日,廣州和重慶打響第一槍。廣州多區陸續發佈通告,即時解除臨時管控區的管控措施,按低風險管理。同日,重慶宣佈中心城區逐步放開,分區分類差異化防控;12月1日,成都宣佈,不再出示核酸陰性證明,出示健康碼綠碼,測體温、掃場所碼,即可進入其他公共場所及乘坐公交、地鐵等市內公共交通工具;12月2日,北京宣佈,自12月5日起,公交、地鐵不得拒絕無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的乘客乘車;12月4日,上海宣佈,自12月5日起,乘坐公共交通、全市公園、景區等室外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陰性證明……截至目前,全國5個超大城市成都、廣州、天津、北京、重慶,均已針對出行優化了疫情防控政策,部分場所持綠碼即可通行,無需核酸檢測結果。

“鬆動”的措施雖透露着一絲謹慎,但傳達出的信號卻在不斷增強。

一場防疫放鬆的“軟着陸”試驗,將在各地上演。

而在罕見的“放鬆”政策調整後,感染者增加將是無法躲過的衝擊。接下來要經受考驗的不僅是城市治理水平,醫療衞生水平的應對,老年人疫苗接種的效率,還有對正常生活的摸索。

“鬆動”下一步,我們如何與新冠病毒相處?會付出昂貴代價嗎?

城市裏“走小步不停步”

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調整,看似突然,實則有跡可循。

自“二十條”發佈以來,防控政策的改變從“民間”一路延伸至“官方”。

早在11月最後一個週末,北京多個小區的居民根據“二十條”與居委會和街道協商,要求取消不合理封控,在陸續取得成功後引發大量關注。

11月2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鬆動”的端倪開始顯現。那場發佈會上,一位發言人明確指出,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若干進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減弱。

敏感的專家嗅出信號,這或將意味着“消滅病毒”不再是工作的重點,在加強對最脆弱人羣保護的前提下,找到一個與病毒相處的最優模式,將是接下來的重要任務。

11月30日和12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就優化完善防控措施召開兩場座談會,並兩次提出,要“走小步不停步”的優化完善防控政策。

隨後幾日,各地迅速反應,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且不限於——臨時管控區解除管控、調整密接者隔離與判定規則、核酸檢測時效要求放寬,部分人員不再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公共交通不再查驗核酸檢測結果等。

香港大學病毒學教授金冬雁認為,中國多個大城市密集調整防控政策像一種試水,“我們正在試着小步走,摸石頭過河。”

以香港為例,目前可以認為香港地區的新冠疫情已經實質上走向終結,不會再出現大海嘯。雖然香港現在的每日感染者仍然不少,但是引發重症和死亡的情況很少,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也不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多名公共衞生領域的研究者認為,目前多地對疫情防控政策進行優化,不能簡單理解為“放開”,而是調整地更加精準和科學。

時至今日,疫情形勢和病毒特性都發生了變化,以前的防控手段不具備可持續性,甚至造成了不少次生災害。現在對這些措施進行調整,其用意是為了減少人們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受到的損失,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城市防控政策的快速變化吊起了大家的胃口,但也引發了部分學者對下一步是否準備好的擔憂。

有專家提出,鬆動的疫情防控政策必然會帶來持續增長的感染者,這可能帶來不小的社會衝擊,尤其是醫療系統。

在國際社會,中國目前可能已沒有能參考和學習的對象了。得益於疫情前期“打地鼠式”的高強度防控策略,中國的感染率和死亡人數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守護了人民健康。

但客觀上看,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經歷了一輪大感染浪潮,並且完成了最脆弱人羣的高水平疫苗接種工作。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已然形成了免疫鴻溝,考慮到新冠病毒可能已經無法被消滅的事實,中國經歷一次大感染浪潮在所難免。

但是,怎麼減少這輪感染帶來的衝擊,這對於社會治理能力和醫療衞生水平是個不小的挑戰。

目前不少城市正在積極推行抗原檢測試劑的使用。金冬雁強調,在大流行階段,停止大規模核酸檢測,積極使用抗原檢測,能夠有效減緩和拉平感染高峯。

把恐慌心理打消,就不會醫療擠兑

此前,每談及防疫政策鬆動,衍生的另一個必談話題就是“醫療擠兑”。

時至今日,在嘗試防疫放鬆“軟着陸”的大城市中,對“擠兑”的擔憂正在變弱。

在疫苗科普專家陶黎納看來,目前,政策主要在於防止兩個層面上的醫療擠兑:一是防止民眾因心理因素,往醫療機構“擠”,二是要通過疫苗、藥物等,減少人羣因疫情對醫療產生過度的需求量。

對輕症患者來説,需要消除大家對新冠疫情的恐慌,和對所謂的“長期併發症”的錯誤認知。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表示,“感染新冠並不可怕。把老百姓的恐慌心理打消了,就不會發生醫療擠兑。”

比如,有疑似症狀時,無法確定感染情況或不能判斷會不會在感染後發展為重症,這時,醫療機構應對民眾進行幫助,或培訓出一批負責任的社區醫生。

“這樣既能幫助民眾快速提供應對措施,又能減輕醫療機構的壓力。”德國埃森大學病毒所教授陸蒙吉告訴八點健聞。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疫苗及生物製品質量監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陸家海推斷,科學精準防控的下一步可能是推動感染者或者是輕微症狀的感染者居家隔離,同時尋求醫療部門指導。

另外,一直以來被高度關注的新冠肺炎“長期併發症(長新冠)”人羣,也是引發人羣恐慌和醫療擠兑的潛在誘因。

彭志勇在隨訪了湖北第一批新冠肺炎病人後發現,大多數曾感染過新冠的患者,包括許多老年患者,都回歸到了以前的狀態,“該上班的上班,退休沒上班的在家帶孩子。有些人開始還有一些心理壓力,怕社會不接納他們,但後來也沒什麼事了。所以這個事情沒有那麼可怕。”

在院內,醫院正在做一些風險控制的準備工作,比如準備一些抗疫藥物,對於重症的培訓和建設,以及牀位的準備。

早在今年6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週報發表的一項大樣本數據研究顯示,今年3月22日~5月3日期間的33816名早期非重症奧密克戎感染者,共有22人進展為重症,總體重症率為0.065%(22/33816),高危組重症率為0.238%(22/9260),非高危組重症率為0%(0/24556)。

這在多位流行病學專家看來,較低的重症率也意味着在醫療資源充沛的大城市中,不太可能造成醫療擠兑。

金冬雁對大城市中的醫療資源表示樂觀。“不是説得了新冠的人都要住院、都會出現重症。” 即使是發生感染的“大海嘯”,也有措施可以減緩、拉平暴增帶來的衝擊。讓大規模感染在較長時間內發生,這樣在每一個時間點上的重症比例就少了。

除此之外,與政策一起變化的,還有工作觀念的變化。

時至今日,想要快速撲滅疫情已非常困難,減少因新冠感染導致的重症和死亡才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

“對於真正由新冠病毒導致肺炎重症的病人來説,我們重症科應該要做好準備。”彭志勇説,“但對於因其他基礎疾病入院的,又查出新冠陽性的患者,只要新冠感染處於輕症,他們就應在相應的科室得到對於基礎疾病的治療。”

他表示,醫院可以單獨開個區域把這些病人們放在一起,但不要一查到病人新冠陽性,不管屬於新冠輕症還是重症,就驚嚇過度,把他們往ICU轉。“我們以前在這方面吃了很多虧,”他説。“但如果做到分級管理,那麼就算新冠病人數翻十倍,也不會對ICU造成嚴重的壓力。”

從醫院的角度來説,彭志勇認為,需要加強分級管理。上海今年的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在官方公佈的死亡信息中,總體上的死亡患者以老人居多,且這些病例的死亡被描述為:“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 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在發佈會上曾解釋,這些基礎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惡性腫瘤等。

也有專家表達擔憂,醫療資源即使不會出現擠兑,短期內也要做好承壓的準備。

陸蒙吉提醒道,“即使重症率和死亡率下降了,一段時間內醫療壓力也會相對來説比較明顯。” 他表示,可以看到,目前的鬆動“試驗”都在大城市中,但若運用到一些中小型城市,醫療資源的匱乏和壓力或許就會顯現出來。

陸蒙吉告訴八點健聞,若能做到”二十條“的管理規範,加上推進免疫接種、分級分類診療、以及正視可能發生的重症和死亡,可以把所有問題產生的傷害降到最低。

老年人疫苗接種到了最緊急的時刻

部分城市放寬疫情防控措施,“軟着陸”的前提是保護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

這次,加快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到了最緊急的時刻。

11月2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要求採取多種措施,加快提升80歲以上人羣接種率,繼續提高60至79歲人羣接種率。

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也已下達工作指標:2023年1月底前,80歲以上人羣新冠病毒疫苗第一劑接種率達到90%,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羣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0%;60-79歲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羣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5%。

多名受訪專家向八點健聞指出,現階段防疫重點已經很明顯地從強調核酸檢測、清零感染,轉向更強調老年人疫苗接種、醫療資源準備。

然而,要達到90%、95%的目標,時間只剩下了不到兩個月。

此前,我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於全年齡段接種率,老年人的年齡越高,疫苗接種率越低。

根據國家衞健委數據推算,截至11月28日,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第一針接種率為90.68%,全程接種率(兩針滅活疫苗或一針腺病毒疫苗)為86.42%,加強針接種率為68.75%。80歲以上老年人的第一針接種率為76.6%,全程接種率為65.8%,加強針接種率約為40%。

數據揭示出令人擔憂的現實,目前還有約2500萬60歲以上的老人未接種疫苗。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如何將80歲以上老人的第一針接種率(76.6%)、滿足接種時間間隔的全程接種率和加強針接種率,全部提升至90%。極其考驗基層醫護的執行能力。

防疫與疫苗接種工作的基層執行者是有交叉的。在上半年疫情毒地爆發期間,多位基層工作者表示,他們的工作重心從疫苗接種轉向了核酸檢測,一些地區甚至暫停了疫苗接種。

還有疫苗接種的禁忌症問題。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理應優先接種新冠疫苗,但各地的禁忌篩查標準並不完全一致,在實際工作中,不少醫務人員不願為患有基礎病的老年人接種疫苗。

一位基層工作者曾對八點健聞留言,“高齡老人基礎病多,很多人得癌症、中風,都認為是接診疫苗導致的,會要求接種機構免費治療、賠償,上級一甩鍋,接種機構就會拒絕給高齡且有基礎疾病的人羣接種”。

今年6月,疫苗專家陶黎納的爺爺奶奶去接種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接種點此前沒有為90多歲的老人接種過,沒有把握。陶黎納聯繫了接種點負責人,説明老人完全可以接種。如此折騰一番後,才讓老人打上疫苗。

本次《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特別提出,“指導醫務人員科學判定接種禁忌”,列明瞭四種接種禁忌。包括既往接種疫苗時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急性感染性疾病處於發熱階段;因嚴重慢性疾病生命已進入終末階段等。

陶黎納表示,嚴格來説接種疫苗的禁忌症只有“既往接種疫苗時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一條,其餘三條是因為“避嫌”。“打了疫苗以後,有可能湊着病情變化,讓你以為這是疫苗打出來的。”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團隊日前發文指出,根據他們“納入患者數為數百人到千人”的樣本研究,在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臟腫瘤等患者中,國產疫苗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均為0。對於腫瘤患者,僅患有惡性腫瘤且處於器官衰竭期的患者,疫苗接種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建議謹慎接種。

“內部強調嚴禁自行擴大禁忌範圍,不能由醫護自己説了算,而是要按照國家規定。”醫療博主莊時利和向八點健聞表示,“實行時,國家還是要出來一個保護醫護人員的(配套政策),如果真的出了什麼症狀,雖然基本上都是一些耦合症,但是他會找醫生的麻煩。”

截止今年5月30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過33.8億劑次,累計報告預防接種後不良事件238215例,總體報告發生率為70.45/100萬。不良反應的報告率比每年常規接種的疫苗略低。

11月30日,中疾控針對全國衞生系統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培訓,提出瞭解決接種難點的三條措施,其中包括“組建接種小分隊提供上門服務”。

“以前跟一個高血壓老人説不能接種,(現在)跟人家講可以接種,前後矛盾在現實當中肯定會遇到困難。”莊時利和説,更重要的是讓老年人知道接種的好處,而他所擔心的問題是不存在的,“發雞蛋、發錢這些東西都是沒用的。”

陶黎納認為,接種小隊上門接種在組織方面需要更高的水平,“像我爺爺奶奶這樣的情況,本來也不是拒絕接種,但家人怕折騰,如果能夠提供上門服務,接種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超大城市防疫減碼會付出代價嗎 健康碼會自動更新嗎

健康碼會自動更新嗎

會。健康碼屬於個人的專用碼,你所做的打疫苗,做核酸檢測,這些每天都會自動更新,這個得力於全國大數據處理中心,只要是你每天去刷健康碼,行程碼,手機會自動實時顯示你的健康狀況,都去過全國各地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去的,路過或者停留十四以內的信息。

超大城市防疫減碼會付出代價嗎 健康碼會自動更新嗎 第2張

健康碼會記錄行動軌跡嗎

健康碼是不會記錄行蹤的,記錄行蹤的是行程卡,健康碼是以真實數據為基礎,作為用户出入通行的電子憑證,健康碼會記錄用户出行地的健康狀況,分為紅碼、綠碼和黃碼,健康碼的推行,使返工返崗更加的精準、科學、有序,用户可以通過支付寶或微信申領健康碼,也可以通過所在地區的App申領健康碼。

超大城市防疫減碼會付出代價嗎 健康碼會自動更新嗎 第3張

健康碼是動態還是固定的

健康碼是動態的。健康碼是以實際真實數據為基礎,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崗人員通過自行網上申報,經後台審核後,即生成的屬於個人的二維碼。該二維碼作為個人在當地出入通行的一個電子憑證,實現一次申報,全市通用。健康碼的推出,旨在讓復工復產更加精準、科學、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