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

閲讀2.71W

因為譚嗣同的行為觸及慈禧太后自身利益,無法被放過。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1

譚繼洵,清道光三年(1823年)生於湖南瀏陽縣,37歲時成為進士,曾經擔任過户部員外郎、户部郎中等職務,從他履歷能看出,前半生譚繼洵更多時刻都在京城為官。清光緒三年(1877年),譚繼洵獲得機會前往甘肅擔任按察使、布政使,後升遷為湖北巡撫,之後又頂替張之洞成為湖廣總督。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
  

鴉片戰爭後,國門被英國人一炮打開,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大量新思想迅速進入古老中華大地,無數有識之士深刻認識到必須變革,否則難以改變國家命運,很快,盛大洋務運動在恭親王主持下全面展開。無奈,洋務運動並沒有剔除國家弊端,反而讓國家受到更多列強壓迫,一些思想先進知識分子認為想要國家擺脱捱打局勢只能變法。

譚嗣同作為其中一員尤為堅決,他認為君主立憲制可以確保大清江山無憂,為此他跟想法接近康有為等人每日商討宏圖大業。但他的.父親譚繼洵通過科舉考試一步步成為湖廣總督,這讓他清晰認識到保持現狀才是最佳選擇。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 第2張
  

譚繼洵為此小心異常,不敢隨意逾越鴻溝,他不僅不支持維新變法,同時也不願意支持張之洞的改革,從中能看出,譚繼洵是位徹頭徹尾保守派,他認為保持現狀是最佳選擇,而不是整天瞎搞些沒用東西。

譚繼洵從頭到尾不可能支持譚嗣同去搞變法,兩父子為此爆發衝突在所難免,可他也深知,自己在如何勸説也無法勸阻兒子回頭,他只能固執堅守自己建議,堅決不碰改革、變法,從而讓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 第3張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慘敗,簽訂喪權辱國《馬關條約》,光緒帝痛定思痛,決定通過變法改變國家命運,譚嗣同在這個時候成功進入光緒帝法眼,成為維新變法重要推進者。維新變法過度傷及保守派,造成以慈禧太后為首保守派極力反對,從而發動政變廢黜光緒帝,結束百日維新。

期間,譚嗣同為扭轉敗局曾經前前去尋找袁世凱,希望藉助他手中新軍力量除掉保守派,從而讓變法持續有效進行下去。袁世凱表面答應譚嗣同實際上跑去跟榮祿告密,榮祿得知消息不敢大意立馬告知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聞知情況震怒萬分,立即組織力量發動政變奪權,光緒帝被關押後,慈禧太后四處追捕維新變法關鍵人物,譚嗣同本有機會逃出北京,可他抱着必死之心打算為變法做出最後鬥爭,為此他拒絕身邊人好意,堅決留在北京城等待官兵上門將自己抓捕。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2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將光緒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同時下詔逮捕變法派人士,標誌着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

事發之前,變法派代表康有為逃往法國,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本來有機會逃走,但他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25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譚嗣同高聲吟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後英勇就義,時年34歲。

與譚嗣同一起就義的還有林旭、劉光第、楊鋭、楊深秀、康廣仁等人,合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 第4張
  

變法派人士被捕之後,一部分與他們有特殊關係的朝廷重臣,對他們進行了營救。其中有的救下來了,但大部分都沒有結果。

在被捕的人士之中,有一個叫徐致靖的人,慈禧親筆批文立即斬決的第一個人就是他。但徐致靖的父親徐偉侯和李鴻章是同科進士,當年科考時李鴻章恰好生病,渾身哆嗦寫不了字,徐偉侯代李鴻章抄寫文章,結果後來李鴻章一舉中了進士,日後位極人臣,始終念着當年這份恩情。

但是變法人士的罪名太大,李鴻章深知自己出面救不了徐致靖,於是委託深受慈禧信任的榮祿説情,最終慈禧鬆口,“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獄底吧。”於是,斬立決變成了斬監候,僥倖逃過了一劫。就這樣,李鴻章給徐父面子,榮祿給李鴻章面子,慈禧給榮祿面子,層層面子轉下來,才救下了一個“三個月內未見過光緒”的徐致靖,可見當時營救的難度之大。

“六君子”之一的楊鋭,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得意門生兼幕僚,戊戌變法開始時得到了張之洞支持的,楊鋭便是他派去支持變法的人,代替他“坐京”。變法失敗後,張之洞對楊鋭進行了多方營救,當仍毫無結果,還差點連他自己也搭進去。

譚嗣同的父親叫譚繼洵,當時擔任湖北巡撫,也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但是譚嗣同被捕後,譚繼洵並沒有對他進行營救,這是因為什麼呢?

第一,時間上來不及。

譚嗣同等人被捕之後,由於案情過於重大,刑部官員不敢審理,於是上書奏請慈禧太后派大臣進行會審。不料突然傳來慈禧旨意,下令直接處斬,這越過了當時所有的法律程序,就連刑部官員都很驚訝。從譚嗣同25日被捕,到28日被殺,其間僅僅相隔三天,譚繼洵就算想救,時間上也來不及。

第二,譚父的.地位不夠高。

譚繼洵雖説是湖北巡撫,從二品大員,管轄一省地方之封疆大吏,但實際上卻沒什麼實權。因為當時的湖廣總督即為張之洞,督、撫同駐武昌,張之洞“事多專決”,“繼洵不敢與抗,謹飭自保而已”,“每之洞約聯銜條陳新政,皆謝不敏”。

雖然不能説譚繼洵是張之洞的下屬,但在張之洞的壓制之下,湖北的事務大多由張之洞決斷,譚繼洵既然不敢與之相爭,手中自然無權。更何況,以張之洞的地位,尚且營救楊鋭無果,譚繼洵要救譚嗣同,就更沒有可能了。

譚嗣同的父親為什麼不救他 第5張
  

第三,擔心禍及全家。

譚繼洵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與積極變法圖強的譚嗣同相比,譚繼洵屬於保守派。當譚嗣同在瀏陽設立算學格致館,推廣新學時,譚繼洵對此嗤之以鼻,“守老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甚至山東道監察監使楊深秀曾彈劾譚繼洵,説他:“守舊迂拘,雖人尚無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

所以,在營救譚嗣同這個問題上,譚繼洵顯得非常謹慎,因為譚嗣同的罪名為“大逆不道”。大家都知道有個成語叫“十惡不赦”,“十惡”之中,最大的罪名是謀反,其次便是謀大逆。這種罪名是很難逃脱的,唐太宗時,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宗想要饒這個兒子一命,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如果譚繼洵貿然出手營救譚嗣同,那麼極有可能將自己搭進去,甚至將全家老小都搭進去。譚繼洵此時內心是十分糾結的,一邊是他的親生兒子,另一邊是所有的親人,孰輕孰重,如何分辨?或許,譚繼洵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慈禧不要因此遷怒於他的家人。

然而,即便是譚繼洵始終沒有為兒子説話,慈禧也沒有放過他,將其罷官,削職為民。

當譚嗣同就義之後,譚繼洵強忍內心悲痛,為兒子寫下了輓聯,“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讀來可以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痛惜之情。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既決心就義,其父譚繼洵眼看着兒子落入深淵,卻不能救,不敢救,其內心的痛苦更非常人所能體會萬一。

我們該做的是緬懷那些為中國富強而流血犧牲的人們,奮發圖強建設我們的祖國,而不是在這裏指責譚父為什麼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