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

閲讀1.73W

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清明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每年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去祭拜自己的先人,但是有些人對清明掃墓的由來不太瞭解,下面分享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

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1

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既是踏青遊玩的日子,也是民眾生活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只是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遊玩是可有可無的,而祭祖是萬萬不敢忽視的。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祭祖基本上都是採用“墓祭”的形式,即到祖先墳墓所在地去祭拜,民間俗稱:“掃墓”或“上墳”。

一、修墳。

祭祖之前,要修墳。所謂的修墳就是把墳上的草除去,重新培土,這項工作按傳統都是由家庭中的男性成員來完成的。但是在上墳祭奠的過程中,女性可以將祖先墳墓周邊的草拔掉,類似於在為祖先清理庭院。

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墳墓又叫“陰宅”,即已逝的人住的房子,所以,陰宅與活人住的房子一樣也需要維護。若是不修墳就等於不去給祖先維修屋子,讓祖先住的屋子年久失修顯然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只要後繼有人,會去祭祖就自然也會修墳。

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
  

二、祭祀儀式。

(一)祭祀前的準備。

清明節這一天,親人親屬一般都是先會齊,再一起去祭禮祀,但也有各自行動的。去時需要帶祭祀用品。祭祀用品一般都有紙錢(是給“下界人”用的“錢”,多為一捆一捆的黃草紙或印成人民幣樣的冥幣,甚至還有仿製的美金等等,數量不限)、鞭炮、花炮(可買可不買,數量不限)、紙札品等。習俗上規定祭祀用品不能拿進家門,只能放在活人房子的範圍以外,因為祭祀用品是要給已逝的人用的.。拿進活人住的地方據説會不吉利。

(二)祭祀儀式。

啟程去墳上拜祭時,領頭的一般都是已逝者的'女兒或女性親屬,顯示其迫切見到逝者之意,一般情況下,都是邊走邊追億其父或母的生前事蹟,既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又提醒後輩不要忘了先人的恩典,同時也為祭祀和緬懷先祖營造氛圍。

其餘人則跟在後面,帶着草紙,鞭炮、花炮等物。至墳上後,女性在旁述説些家長裏短,以告知先人自己的到來,讓先人來接受子孫的供奉,並祈求先人的庇佑。男性子孫則忙着燒紙錢,放花炮等,因為陽世的紙錢燒成灰後就會變成陰間的冥幣。

而且,據説現在下界已經有了“銀行”,一次燒的太多花不了的話,祖先也可以像陽世的人一樣把“錢”存進“銀行”。因怕把未燒盡的紙錢翻爛到了下面不能用,所以紙錢未燃盡之前,忌諱翻動。

同時把大盤的鞭炮繞在墳上點燃,鞭炮爆炸後的產生的紅色紙屑,俗語説是“滿堂紅”,據説這樣先人就會高興。炮竹、花炮點燃後會產生煙霧,即俗語説的:“墳上冒青煙”,以示後繼有人,兒孫興旺。之後行跪拜之禮,跪拜順序為先是逝者兒子、女婿輩男性親屬,再是女兒輩女性親屬,然後是孫子重孫,外孫等小字輩。至此祭儀式就告結束。

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2

清明掃墓的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掃墓,已成慣例。但事實上,清明本與祭祀無關,它是古人慶祝春天已到,萬物繁茂、欣欣向榮而設置的節日。因從這一天開始,逐漸天明氣清,故稱清明。

清明之所以和掃墓聯繫起來,是因為寒食節,寒食是古人懷念逝者的日子,必須冷餐,不能動火,漢代之前寒食節長達一個月,但易引發疾病,漢代壓縮成一日,在清明前三天。到唐代,兩節合併,掃墓、祭拜才成了清明節的主要內容。

老北京掃墓,並不拘泥於清明這一天,而是早晚十日內均可,但對平民來説,清明並不是最重要的祭掃之日,相比於中元節,熱鬧程度要差得多。

在老北京觀念中,逝者依然活着,只是生命的形態改變了,所以在祭掃中,以照顧、安慰、感念的`情緒為主,這與今天的人單純表達哀思有很大不同,它更為豐富。一是通過祭祀,尋找先人的精神力量,二是反省和提醒自己,以無愧於先人和後代。所以,清明節是老北京的一次責任教育。

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歷 第2張
  

明清兩代皇家非常重視清明節,屬“三大祭”之一,所有官員必須參加,要用動物祭拜,在祭拜過程中,儀式繁複宂長,其間不允許咳嗽,否則會遭到內侍的叱罵。

皇家如此重視清明掃墓,有以身作則的含義,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古代,感念先人恩德,是道德教育、責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皇帝必須做好表率作用。官員在清明節時還可請假,皇帝卻很難請假,否則就會被認為是荒淫無道,會失去臣民的愛戴。這種感念先人的氛圍在老北京文化中影響深遠,即使是窮人家,過年哪怕吃不起餃子,也要給先人的牌位準備祭品。

在祭拜之外,老北京清明內容豐富多彩,有蹴鞠、踏青、放風箏、插柳等。

蹴鞠,類似於今日之足球,最初是用來訓練士兵的.,主要有兩種玩法:一是踢高,可練腳力;一是顛球,可練靈巧,與現代足球相比,更趨於表演性,而非競爭性。

踏青,即春遊,因墓地多在郊外,趁祭掃之機,可在鄉間小住十幾日,休整身心,親近自然。

放風箏,清明氣候最適合風箏飛行,但老北京認為風箏屬冥器,不吉利,故只能在清明前放,此後便不再賣風箏了,風箏藝人改行幹別的。

插柳,受佛教影響,古人認為柳木能驅鬼,稱柳樹為“鬼怖木”,故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柳樹易活,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即從此來。

老北京清明節最宏大的儀式,是拜城隍,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祭祀的是于謙、楊繼盛,歷史上他們為保護北京做出過巨大貢獻,被尊為城市保護神,每到清明,人們抬着藤製的城隍像遊街,稱“城隍出巡”,有香會沿街表演,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