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

閲讀2.46W

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1

有一個人官司纏身,殺過人,坐過牢,人到中年一事無成,還流浪在外,看着就不像個好人,可他卻受到了後世很多人的尊敬和追捧。

整個清代的學者都視他為祖師爺;晚清梁啟超公開表示,自己是他的鐵粉;清朝的統治者還將他請入孔廟,接受國家祭祀大禮

這個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共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顧炎武。他有一句振聾發聵的經典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怪”的由來

顧氏一族,是蘇州崑山的名門望族,祖上數代為官,家產豐厚,原本衣食無憂的顧炎武,小時候在同齡人眼中,卻是一個異類。

別的孩子學習都是謹遵先生教誨,為科舉做準備,苦讀聖賢書。可顧炎武偏不走尋常路,不看科考必考的四書五經,卻對天文地理這種“課外書籍”相當感興趣。因此,他從小就有一個綽號“顧怪”,諧音“古怪”。

就是這個不準備科考的“顧怪”,居然在14歲那年就考中了秀才,一時名聲大噪。

如果説這個學霸體質的“顧怪”之後能用心讀書,高中舉人那是指日可待,可人家偏不。在27歲那年,他直接對外宣佈:我顧炎武放棄科考。

原因有二。其一,他認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敗壞人才,有勝於咸陽之郊外”。簡單説,就是當時的科舉考試,形式太過於迂腐死板,這對文人學子的思想禁錮,不亞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他的思想放到現在,實在是太有見地,可在當時卻是大逆不道。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是多少文人學子夢寐以求的事。

所以,當“顧怪”的話一出來,有人説他是“檸檬精”,自己考不到功名就酸溜溜地説別人;也有人説他是虛偽輸不起,總之是沒有一句好話。

但“顧怪”毫不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他認為自己還有一件比考試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也是他放棄科考的第二個原因。

公元1640年,也就是明崇禎十三年,當時的明王朝已經陷入戰亂與動盪之間,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困境,知識分子一籌莫展,顧炎武覺得這是一種恥辱,於是他拒絕科舉,開始琢磨救國之道。

可是他一介書生,僅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如何能阻止歷史的滾滾車輪向前碾壓呢?該來的還是來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一個月之後,清軍進關,北方淪陷。第二年6月,戰火蔓延到顧炎武的家鄉蘇州崑山。

國破家亡,憤慨不已的顧炎武毅然決然地參加了當地的起義運動反抗清軍的鐵騎。從小習武的他幸運地從戰場上活了下來。

而他的兩個胞弟卻戰死沙場,以身殉國。母親王氏受不了這個打擊,也不願歸順清軍,性情剛烈的她選擇了絕食而亡。

這個夏天,是顧炎武這輩子最不願回憶的時刻。家園被毀,親人去世,民族危亡,自己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明朝已亡,要不要為明朝殉葬?

意外的是,顧炎武並沒有選擇母親的那條路,他再一次選擇不走尋常路。

不走尋常路

在崑山城被清軍攻陷的一天夜裏,顧炎武在家中留下“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的詩句後悄然離去,繼續為反清復明做抗爭。

此後十年,他就像人間蒸發似的神祕消失了,他到底去了哪裏,又做了什麼?直到今日,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十年,倒是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記》中,給他安排了不少的重要戲份,比如説有這麼一場戲:

當時的江湖豪傑們,在河間召開了一個“屠龜大會”,顧炎武閃亮登場,被大家一致推舉為“鋤奸盟”的總軍師。

金庸老先生的故事設計並非腦洞大開。韋小寶這個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他做的那些事,卻是有料可查的發生在其他人身上過。

1646年春天,顧炎武寫了一首詩《延平使至》,説的是他在夢裏幫皇帝值班的事,暗示着他那時正在為南明皇帝效力,

福建延平,確實是南明隆武政權所在地,延平使這個説法是成立的,他就是南明隆武帝派來的密使。

此外,顧炎武還寫了另外一首《上吳侍郎易》。侍郎吳易是潛伏在太湖西山諸島殘存的南明軍事勢力的指揮官。

“上”是下級對上級彙報請示工作的敬語,由此詩,可以旁證顧炎武確實在為南明效力。通過一些零碎信息的拼湊,顧炎武的工作內容應該是“特工”。

那些年,他頻繁行走於江淮兩地,時常會見江湖豪傑,而每次行動的最後一站都是太湖地區。他的工作,就是從別人那裏收集情報,再彙報給吳侍郎。

沒過多長時間,太湖吳侍郎的軍隊就被清軍消滅了。一查老底,清軍就發現了他們有情報人員,顧炎武的幾位朋友和親戚被清軍捕殺,他們反清復的明組織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這之後,顧炎武又消失了一段時間,只留下一首詩: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他將自己比作精衞鳥,儘管反清復明就像鳥兒填平大海一樣艱難,但他還是會像精衞鳥那樣鍥而不捨、不知疲倦地繼續完成他的大業。

1655年,顧炎武再一次現身,不過這次,他卻出現在大牢之中,成了階下之囚。

一年前,一直苟延殘喘的南明軍隊終於等到一個反攻的好機會。南明軍隊三次溯長江而上,從今天的江浙沿海地區,向北展開反攻。

按照計劃,本應配合接應的西南部隊,卻因內部爭權,而遲遲不見動靜,錯失了最佳戰鬥時機,導致溯江而上的南明主力被打得落花流水,敗退海上。

顧炎武眼見最後的希望就此破滅,還是因為如此荒唐可笑的理由破滅,他心灰意冷,第一次想到了放棄。於是他又做了人生中的另一個重要決定:回到故鄉,好好生活。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
  

故鄉難回

可這次迴歸,等待他的不是親人的温暖,而是一次背叛與算計。一天夜裏,有朋友告訴顧炎武,他多年的僕人陸恩,因為想傾吞顧家家產,竟然向官府告密,舉報顧炎武謀反。

顧炎武當機立斷,連夜帶人找到陸恩,將他丟進了池塘中。但這件事並沒有就此結束,沒過多久,顧炎武還是被官府給抓起來了。

原因是另一個覬覦顧家祖業的同鄉,狀告了顧炎武私殺奴僕。一旦罪名成立,他的結局依然是被處死。

在顧炎武被下了大獄沒幾日,有朋友的奔走,禮部侍郎錢謙益,也就是柳如是的老公向顧炎武伸出了援手,答應用自己的影響力救助顧炎武出獄。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家錢謙益有個條件,要顧炎武歸順於他,做他的門生。可顧炎武寧願坐牢被殺頭,也不答應這個條件。

錢謙益曾經做了明朝的禮部尚書,現在又當上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在顧炎武眼裏,他就是個軟骨頭的漢奸,投入他的門下,那就是奇恥大辱。

就在顧炎武自己都放棄生機時,事情居然迎來了轉機。6個月之後,因為證據不足,官府居然把他給放了。

雖然出了大牢,但顧炎武的生活卻過得並不好。在此期間,他一直受到同鄉的威脅,甚至還有幾次遇到了刺客的襲擊。

公元1657年的秋天,顧炎武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詫的決定:變賣所有家產,遠走他鄉,踏上了新的征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對於這次的出走,他在《日知錄》中做了解釋:

有亡國,有亡天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

這時的顧炎武,對亡國和亡天下有了分辨。亡國,是指物質部分的,即一個國家和王朝覆滅了。亡天下,是精神文化層面的,如果人的道德淪喪了,民族精神消亡了,那就是真的亡天下了。

事實上,在當時的朝代交替中,頻繁的戰亂與破壞,巨大的社會變革,已經讓普通老百姓,芸芸眾生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出現了茫然和混亂。

尤其是新的統治者,又是一個非漢族的外來民族,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加上統治者的強硬手段,都讓顧炎武深深憂慮,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會不會因為一個朝代的'更替而消亡?

在想明白這些事後,顧炎武火速制定了一個新的人生目標:鑽研學術,傳承文化!

懷着高度的民族使命感,顧炎武寫下了: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這是顧炎武在思想史上最大的貢獻,這使中國傳統的愛國主義思想,得到了一個質的昇華,對後世的文人,影響深遠。

300年之後,歷史再一次重新上演,那個曾經征服了中原,統治萬民的大清帝國,同樣也面臨了被顛覆的命運。

就在國破家亡的危險關頭,積極呼籲救亡圖存的梁啟超,又將顧炎武的這句話“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搬了出來,並改為我們所熟知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一直流傳到今天,每當國家陷入危難之時,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依舊會響亮的喊出這8個字。

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藴藏的不朽的價值,它講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信仰,價值追求。

當然,顧炎武為後世所作的貢獻,不僅僅是這句話。

我們常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顧炎武的一生,這兩句他都做到了。他不僅讀了萬卷書,還走了3萬多里路。

他勘察了當時中國的20多個省,90多個縣,結交學者名流,尋訪各地的史志圖書,察看民生風俗,探索着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學。

在顛沛流離的行程中,顧炎武總是在馬上孜孜不倦地抓緊讀書,學習着其他未知領域的知識。

靠着大量的走訪和閲讀,顧炎武最終寫下了中國古代最為科考翔實的地理學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也是中國古代最為翔實的社會經濟學百科全書。

後來,他又相繼完成了《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等60多部書籍,包含了國家典制、天文儀象、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內容。

這些內容,時至今日,對我們當代的學者,還有着極高的研究價值。也正是因為這些書,讓這個從江南小鎮走出的,從未拜過名師學習的小秀才顧炎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大儒,於光緒末年從祀孔廟。

顧炎武,他前半生放棄科考,隱姓埋名做特工;後半生又變賣家產,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而周遊,他的一生,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的話,那就是“經典傳奇”。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2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誰寫的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末清初顧炎武撰。它記載了中國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120卷。其重點在於政事,概分兵防、賦税、水利三部分,以講究郡國利病貫穿全書。書中對邊疆的形勢和沿革敍述進行詳細敍述,還把作者對祖國邊陲的深切注意及愛國深情表現出來。

顧炎武個人簡介: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寧人,明朝人,清學開創者,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 第2張
  

顧炎武的學術思想:

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闢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提倡經世致用,[6]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

《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自崇禎十二年(1639)後,開始蒐集史籍、實錄、 方誌及奏疏、文集中有關 國計民生的資料,並對其中所載山川要塞、風土民情作實地考察,以正得失。約於康熙初年編訂成書,後又不斷增改,終未定稿。該書先敍輿地山川總論,次敍南北直隸、十三布政使司。除記載輿地沿革外,所載賦役、屯墾、水利、漕運等資料相當豐富,是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3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末清初大儒什麼所撰?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撰。這本書記錄了明朝時期各地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狀況,是一本歷史地理體裁的著作。這本書通過講述天下郡國的利病,分析了國家的賦税、水利以及兵防等方面的'問題,對我們如今瞭解明朝情況有很大的幫助,是如今我們研究歷史上的邊境關係、邊防制度以及分析當時國外情況的重要參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代誰創作的 第3張
  

顧炎武有什麼著名的思想?

學習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明末清初的三大家,分別是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這三個人的思想在清朝初年對人們的思想甚至統治者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除了《天下郡國利病書》以外,顧炎武還有什麼著名的思想呢?

明末清初的社會風氣堪憂,人們重空談而輕實踐,社會發展的方向堪憂。就在這時,顧炎武打破了這種局面,提出了經世致用的思想,提倡人們要注重實踐而非僅憑空談,這在當時可以説是極大地啟發了民眾的思想,讓人麼重新回到腳踏實地的存在方式,對清初政治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除此之外,顧炎武還提出了利國富民的説法,他試圖挑戰在中國存在了千年的君主制度,開創性的提出了具有民主平等思想的“眾治”的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他提出的,雖然在當時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但是他的思想對後世的意義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