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孫思邈是什麼人

學習2.07W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

孫思邈是什麼人1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坐卧莫當風,瀕於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安神宜悦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孫真人長壽歌》

前面駱駝曾經聊過“藥王”孫思邈,討論了為何會被李世民稱為“百代之師”,因為他除了懸壺濟世醫人無數,還無私地把自己的經驗心得寫成書傳承了下去,更重要的是他的醫德高尚。

這麼一位好人,他自身也很長壽,歷史上對他的年齡有很多説法,最低的是102歲,最高的最有165歲,無論哪種説法正確,都足以説明他是一個長壽之人,他為什麼會那麼長長壽呢?我們或許能從他的長壽歌中略窺一二。

節食惜福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這句話的意思是飲食宜清淡,晚飯不宜多吃。孫思邈本人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的醫學理論,大都出自實踐,比如他提出可以用含有外皮的糙米粥治療腳氣。

以當時的條件,他不可能知道這是因為穀物外皮富含硫胺素(維生素B1),只可能是他長期實踐得出的結論,其它諸如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唐朝時就有了對抗夜盲的辦法),用海藻治癒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飲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經驗之談,其實古人一直把控制飲食,當作養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這個高危人羣中,也是算長壽之人。

他曾把自己養生的要訣,寫在了《庭訓格言》中,其中就有“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處處像他學習,養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

據曾經參見過他的使臣記載,他八十多歲時,臉上還很少見皺紋,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歲。

“切莫貪色慾”、“再三防夜醉”,這裏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勸誡世人惜福養生的意思,貪色,酗酒等都是內心無法控制貪慾的外部表現。

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説“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慾望就像海水,越喝只會越渴。當人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時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節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孫思邈是什麼人
  

安神靜氣

有一種藥叫“安慰劑”,它本身對人體疾病並沒有療效(但然也不能有壞處),但是病人吃下後,會有益於疾病的治療,這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作用。也就是説我們的精神,對於我們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

中醫上説“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也是這個意思,過度的情緒表現,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安神靜氣,心態恬靜會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影響。

孫思邈曾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治病,孫思邈在世時,盧照鄰還能控制住病情,孫思邈一死,盧照鄰隨後也投河自盡,這樣看來,孫思邈本人未嘗不是盧照鄰的一劑“安慰劑”。

“第一戒神嗔”,這也是孫思邈在強調安神靜氣的重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情緒對於一個人健康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養成習慣

孫思邈寫的這篇長壽祕籍,除了個別細節外,估計大部分的內容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易行難”,知道是一回事,去不去做是另外一回事,而能不能堅持做,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孫思邈不會是第一個懂養生、講養生的人,但歷史上長壽的人又有幾人;康熙的養生祕訣,也不可能只告訴了乾隆。

可清朝後續的皇帝,恐怕只有乾隆一人,把養生的方法,變成了日常習慣。所以養生的道理講完後,孫思邈用了一句“修行在個人”最為總結。

小結

我們從孫思邈的長壽歌中,分析了孫思邈能長壽的原因,駱駝簡單歸納為:保持良好的情緒,養成良好的習慣。方法很簡單,但做起了可並不容易。

孫思邈是什麼人2

孫思邈是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也是民間所稱的“藥王”,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崇拜和祭祀。

在孫思邈死後不久, 就被人們神化説是得道成仙了。《大唐新語》便有這方面的記載,説孫思邈死後 “月餘顏色不變, 舉屍入棺,如空焉, 時人疑其尸解矣”。

孫思邈

僅僅在唐代,孫思邈就被人們附會上了各種傳説。

《酉陽雜俎》記載了孫思邈在昆明池救龍的故事,還有他向玄宗 “乞武都雄黃”的神化事蹟;《獨異志》上也記載了他能夠 “章疏聞天”,已經成為一個得道成仙的神仙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從本質上來説,在於人們心中對於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以及無病不能醫的高超醫術的崇拜。

一、

孫思邈博學多才,不僅通曉老莊之學,在佛道兩教的陰陽 、推步、數術上都有精深造詣。

再加上他在藥物學、營養學、鍼灸學、煉丹學、養生學等方面的成就,完全符合了神仙的“無所不能”。

作為中國古代少有的高壽者,活了一百多歲的孫思邈長生不死的神仙極其相像。加上他不求仕進,淡泊名利的思想又恰好與神仙隱居山林的形象不謀而合。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是孫思邈醫德高尚,對病人不分貴賤,一視同仁,這種高尚醫德又與神仙心濟蒼生, 有求必應的精神十分契合。所以他死後,他的形象迅速神化,成了中國婦孺皆知的“藥王神”。

孫思邈的著作很多,其著作共有 50餘種,其中醫學類的17 種,養生類14種,內丹、氣功類6種,金石藥類7種,占卜5種,道家類的 3 種等等。也就是説,除了是一位醫學家,他還是一位養生專家,一位化學家,一位精通煉丹的道士。

從孫思邈流傳下來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來看,孫思邈不但醫學理論造詣極深,而且臨牀水平也是極高。

在這兩本著作中,孫思邈記載了大量為患者治療的病例,以及大量他獨創的藥方,這些全都是他一生大量臨牀實踐的精華。

《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鉅著中,還有大量的養生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對人的性情、飲食、運動、起居、環境,甚至是房事等方面均有詳細的闡釋,可以説是博大精深又淺顯明白。

孫思邈的養生理論源於道家思想。他認為人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要心慈行善,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趨利避害、幸福長壽。

所以孫思邈提出了養性與養德合二為一的理念,指出養生者應主動修德,行事要順應天道,並應將此變成生活的`常態,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能保證內心安和、身體強健,以求最終達到神清氣爽、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人們出於滿足精神和物質慾望的適度追求是合理的,但如果人的慾望過度膨脹,則必定會貽害心身。所以孫思邈告誡人們,養生最重要的就是知足常樂、恬淡平和以及適當節慾。

現代人大多急功近利,所以很多人對孫思邈提出的一些理論並不是完全贊同,甚至説這些理論是“奇談怪論”,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孫思邈是什麼人 第2張
  

二、

孫思邈認為人要想長壽,必須適當禁慾。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説:“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有顏色,無疾病,若加以藥,則可長生也。”

按照這個理論,一個成年人每月的房事最好不超過兩次,這樣的話,就可以長壽。這是一種“節慾保精”的理念。

雖然説性慾是人的生理需要,不可能絕對禁止,“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

所以強行抑制性慾有悖於生理需求,無益於養生,但性慾也要有節制,不能 “苟求快意“,要”務存節慾,以廣養生也。”他警告年輕有人,“倍力行房,不過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亡。少年極需慎之”。

孫思邈把“欲”與“精”的關係比作“火”與“油”,火旺則油耗,欲多則精傷。人不可有太過頻繁的性生活消耗,否則會損害健康、縮短壽命。

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應該閉精息欲,做到“上士別牀,服藥百裹,不如獨卧”。若能如此節制性慾,便可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孫思邈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禁慾主義者,他生活的年代,“房中術”很盛行,孫思邈對此也有過深入的研究。

他在《房中補益》的開篇即提出“以人療人 , 真得其真”的命題 ,提出只要方法得當,是可以通過性生活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的。但這種性生活是有技巧的,是需要專門修煉的 。

“年至四十 ,須識房中之術” 。這是孫思邈一直強調的。房中之事不只要行之有法,操之有術,就能採陰氣而補陽氣,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

孫思邈強調把性生活作為以人療人的一種道術,指出“夫房中術者,其法一夜御十女,閉固而已,此房中之術畢矣 。兼之藥餌, 四時勿絕,則氣力百倍,而智慧日新 。然此方之作也 ,非欲務於淫佚 ,苟求快意, 務存節慾,以廣養生也 。”

這裏有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孫思邈一方面提出要節慾, 一方面又説“夜御十女”,不是矛盾嗎?

實際上孫思邈所説的節慾,是一種調節控制精液排泄的房中煉養技巧,也就是他所稱的“煉欲”的功夫 。

節慾的重點是“閉固不泄”,一夜御十女也好,二十女也罷,都應該做到“交而不泄”的房中真諦,就能在更全面更廣泛的基礎上養護生命,達到健康長壽甚至“登仙”的境界。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節慾閉固”呢?孫思邈認為“精者,身之本也,血脈之川源,守骨之靈神也 。精去則骨枯 , 骨枯則死 ,是以寶之也 。精少則病,精盡則死 ,不可不慎!”

為解決這個矛盾, 孫思邈提出了“數交慎密”的原則,也就是“交而不瀉” 。

怎麼才能貫徹“數交慎密”的原則呢? 孫思邈説:“採氣之道 , 但深接勿動,使良久氣上面熱,以口相當引取女氣而吞之 ,可疏疏進退 ,意動便止 。”

也就是從呼吸控制入手 ,通過鼻多納氣,口微吐氣的調節,以陰精自補,從而強身益壽。

三、

孫思邈上面所説的“數交慎密”,其實是一種道教“採陰補陽”的修煉方法,它的實際效果直到今天也沒有得到科學證實。

歷史上採陰補陽之術一直都很有市場,宋代以後更發展成為"煉內丹"之術,但它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批評,認為操此術者不僅不可能長生不老,反而易流於縱慾。

在今天的人看來,這種理論毫無科學依據,作為“藥王”的孫思邈居然篤信這類歪門邪道,未免有些讓人意外。

孫思邈在房事方面還有一個理論,就是認為行房事還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天氣好時行房,有助益效果,反之則會傷身。

也就是他提出來的”御女之法,避大風大雨大霧大寒雷電霹靂“,在風雨交加、電閃雷鳴之時行房,會出現很嚴重的後果——”損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癲痴頑愚,喑啞聾聵,攣跛盲眇,多病短壽,不孝不仁。“

按照孫思邈的理論,如果天氣不好的時候行房,是違背天意的,會對夫妻身體產生危害。在這種天氣懷上了孩子,不是殘疾就是心智不健全。這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一個孩子的品行是靠後天培養的,怎麼可能和懷上孩子時的天氣有關呢?

孫思邈還有一個絕活,就是讓胎兒在娘肚子裏實現性別轉換,女胎變成男胎!

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孫思邈説:“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氣成於胞裏。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脈不流,象形而變,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故未滿三月者,可服藥方術轉之,令生男也。”

一句“可服藥方術轉之,令生男也”,的的確確摧毀了許多人的世界觀。我們知道生男生女是和精子中自帶的染色體是“X”還是“Y”有關的,這東西還能變化嗎?那麼該怎麼“轉”,才能把女胎變成男胎呢?

可惜的是,孫思邈並沒有把這個方子詳細地寫下來。按説以他那麼大的腕兒,不至於胡亂吹牛,但這個事卻又和常識不符,真搞不懂“藥王”老先生是怎麼想的?

如果説胎兒性別轉換已經讓人目瞪口呆,那孫思邈還有個方子,能讓孕婦直接懷上男胎,根本不用“女胎轉男胎”那麼麻煩。這可真是一步到位,還要什麼自行車?

這個方子孫思邈倒是記了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仙丹妙藥,能有如此神通:“丹蔘 、續斷、芍藥、白膠、白朮、柏子仁 、甘草各二兩; 人蔘、乾薑各三十銖;吳茱萸、橘皮 、當歸各一兩;白芷、冠纓各一兩;乾地黃一兩半,以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又方取原蠶屎一枚,井花水服之,日三。”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試過這個方子,上面的藥材倒也不是很難配齊,就是不知道效果怎麼樣。不過按常理來説,

如果這個方子真的應驗如神,我估計當年計劃生育政策比較嚴格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當“超生游擊隊”了,直接吃上二十天,不就保證生兒子了嗎?由此可見,這個方子不是很靠譜。

但是這顯然不是孫思邈的全部水平,萬一這個方子不靈,人家還有更絕的。比如“以斧一柄,於產婦卧牀下置之,仍系刃向下,勿令人知。如不信者,待雞抱卵時,根據此置於窠下,一窠兒子盡為雄也。”

取一把斧頭放在產婦牀下,能讓這個女的生的全是兒子,這東西説起來就不太像是醫學的,倒是有點像邪術了。

我不知道孫思邈這個方法的成功率有多少,但顯然老先生受了宗教中某些思想的影響,這種奇怪的方法,應該是老先生留下來的“糟粕”了。

四、

孫思邈是個醫生,也是個道士,對“煉丹術”這種將草木礦物和藥物一起放入爐中高温熔化,煉成的“仙丹”情有獨鍾。他同樣認為,人是可以藉助於“仙丹”獲得永生的。

孫思邈深諳對“煉丹術”。他認為“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氣、服餌”,甚至還説出過“金液丹華是天經,玩之不休必長生”這樣的話來——而這,也被人視為他的又一奇怪理論。

隋唐時期,因魏晉遺留下來的所謂“遺風”以及道教地位的提升,服食丹藥在士大夫階層中十分流行,許多人熱衷於服用一種名叫“五石散”的丹藥,因此斷送性命者大有人在。

當時絕大多數人對“金丹”的認識是:“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孫思邈的偉大,在於他雖然沒有站出來質疑和反對服食丹藥,但他因時而化,對金石藥物服食適宜性和治療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主張服食丹藥應當先食後藥,先曉病源,知其所犯。

在他的影響下,丹藥服食也漸漸轉向治病療疾而發展,並開創了“丹藥”這一中醫的新劑型與特殊製作工藝。

孫思邈對煉丹術與丹藥服食養生的實踐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便記載説,孫思邈曾告誡世人,“石在身中,萬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暴故也,醫不可以不知也”。

唐代以後,煉丹師雖然層出不窮,但他們都受到孫思邈的理論體系的影響,使得“外丹黃白朮皆用魏晉時金石藥”的現狀得到了改變,出現了“唐宋外丹黃白朮,且參用草木藥”的局面。

不管怎麼説,孫思邈在醫學上的傑出貢獻,一直是得到人們的認可的。唐太宗在《賜孫真人頌跋》中評價他“醫術冠絕,所留方論人用之, 無不獲救。”

唐太宗

這應該不是誇大之辭,面是反映了他在醫學上的傑出貢獻。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 醫學不夠發達的唐代,人們內心充滿了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孫思邈的出現,滿足了廣大人民對生命和健康的美好願望和渴求。

所以,我們對孫思邈的一些主張和理論,並不能完全以“奇談怪論”而一言蔽之。就算是人們現在比較反感的煉丹術,雖然大家都知道它不能讓人成仙,但煉丹士們在無數次失敗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化學知識和操作經驗。

孫思邈就知道如何製作火藥,他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載,將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便可以製作成火藥。正是煉丹術傳到西方後,才開啟了近代的化學之門。

孫思邈“奇怪的理論”,其實可以看成是他在不同領域進行的探索,不管這些理論正不正確,都不應抹殺孫思邈的成就。否則,孫氏如何能被人們神化, 成了人們心目當中的“藥王菩薩”?

孫思邈是什麼人3

孫思邈這一生留下了2部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僅如此,孫思邈的醫德也是被世人稱讚,對待病人,他一項是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

喜歡養生的朋友肯定知道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這十三法裏面就有適合脾虛濕氣的辦法

腹常揉

可以在睡前做,雙手互相搓36下,等手發熱以後交叉,以肚臍為中心,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輕揉,範圍從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消除腹部的鼓脹。

心態好

孫思邈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少説話,心中想的事情就會變少,心情保持愉快,身體的五臟六腑才能健康,消極的情緒會影響胃液的分泌。

想一下,在你心情不高興的.時候,興致不高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對吃的沒有胃口,就算感到餓但是也不想吃飯

孫思邈是什麼人 第3張
  

常欲小勞

孫思邈主張養性,提醒大家要時常勞動,運動,但是也不要過度的進行勞動,在身體感到疲憊的時候也不要進行運動,經常按摩四肢,按摩各個穴位

脾胃虛弱的人可以長按的穴位有中脘穴、足三裏、章門穴、三陰交、血海穴等

重食養

注重食物的作用,孫思邈主張飲食清淡,少量多餐的進食規則

少吃葷、腥,忌吃生、雜食物。在健脾胃方面,他曾在書中寫道,茯苓桑葉蜂蜜薏米,煮水煎服,可緩解體內濕氣

其他食療辦法,也可以用大米、紅棗、粳米、茯苓粉熬粥,熬製粘稠

生活規律

孫思邈的生活方式,放在現在也是非常實用的,他主張吃飯七八分飽,飯後堅持散步,起居要有規律,常讀書,起牀後梳梳頭等

標籤: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