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

閲讀5.62K

“溥儀是攝政王載灃的長子。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1

載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晚年的他為何會與孫中山成為“好友”?

載灃是清末時期的風雲人物,作為清代最後一任攝政王,他親眼目睹了清廷的覆滅。

通常認為,他是一個庸碌無為之人,其在任期間,清帝國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他沒能找出任何應對之法。

可以説,清朝的滅亡與他這種身居高位的人是有一定干係的。不過,本文並不打算探討他在清朝滅亡的時候所起到的作用,只想説他後來的事。

載灃是首任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慈禧太后名義上的外甥,光緒皇帝的異母弟,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生於光緒九年(1883年)。載灃七歲喪父,作為剩餘兄弟中年紀最長者,他繼承了醇親王的爵位。

載灃雖然身為天潢貴胄,但是,身上卻毫無公子哥驕墮放縱的'習氣,不僅行為端正,説話做事有分寸,而且,還頗為重視氣節,在皇族中的形象很好。

辛亥革命的爆發,對於當時的清朝官員來説,是非常突然的一件事情。然而,仔細觀察當時的局勢,這種變亂的發生,又在情理之中。

而載灃,對這種突變的局勢,還是很看得開的。在失了大權之後的當天,他當即回到了自己的府中,一臉釋然地對自己的福晉笑言:“此後自己除了抱孩子以外,沒別的事可做了。”

載灃説到做到,在解職後的十幾二十年間,他真的只過着自己的那份安穩生活,沒有捲入到各種政治漩渦之中興風作浪。

當初,袁世凱説好的要民主共和,結果,“總統”的名字沒用上幾天,又改回了“皇帝”。

對於此事,載灃以“胡鬧”二字評論,認為:“這種行為不得人心,所以,袁世凱的統治勢必不會長久。”果然,僅八十一天過後,這場鬧劇就以袁世凱本人的死亡而草草結束。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
  

民國成立之後,才安穩了幾年功夫,天下又亂了。

當時,張勛帶着自己的辮子軍入京,將小兒溥儀重新扶上了皇位。見到這樣的情勢,許多前清遺臣開始笑了,他們認為大清的江山又回來了,而自己作為大清的舊臣,自然是可以重享富貴。

之後,這些人紛紛派人給載灃傳去他們所認為的喜訊,希望載灃能夠重新出山,再度為皇上出策出力。

然而,對此事載灃卻表現得非常淡定,根本不為所動。他對局勢看得很明白,認為:“張勛這票人胸無才識,根本成不了什麼大事。”

於是,想也沒想的就拒絕了。而事情的發展,也正如他所料,所謂的復辟,不過只持續了十幾天,便潦草結束了。

又過了幾年,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將東北三省收入囊中。彼時,他們找到溥儀,拉攏他做偽滿洲國的皇帝,以掩蓋自己侵略中國的行徑。

載灃聽聞此事,當即勸阻溥儀説:“此事萬萬行不得。”不過,最後溥儀沒聽他的,執意要做別人的牽線木偶。

之後,偽滿洲國成立,日本人又想將載灃拉攏進偽滿洲國,為其撐撐門面。但是,這種賣國求榮的事,卻被載灃一口回絕。

由此見得,載灃作為一個清朝遺老,思想上也許有些迂腐守舊,但是,在民族大義這種關鍵問題上,他的立場卻是非常鮮明的。

在1925年的一個下雪天,清朝的死敵孫中山,親自前往載灃的宅子拜訪,這在當時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因為此二人,一人為清末皇室成員,亦是一代攝政之王,一人為革命軍領袖,是推翻清朝的關鍵人物,二人可説是勢同水火。然而,此二人雖然從前是為死敵,但是,此次見面卻彷彿想多年老友。

孫中山對載灃當年在關鍵時刻,舍掉自己名位的舉動讚歎不已,認為:他這種以國事為重、不顧個人榮辱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並説:“你在此後沒有參與滿清舊臣發起的各種復辟活動,亦是一種很有風骨的行為。”

當然,孫中山還認為:載灃在戊戌變法之時,就已經看透了袁世凱奸詐的本質,只是因為能力有限沒能當機立斷除掉他。

對於這個説法,便是見仁見智。

作為迴應,載灃也表示:“自己對民國政府是非常支持的,清朝覆滅那是歷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而自己,當時處於那個位置,只是做了一點該做的事,是理所應當的。”

這次見面非常愉快,會面結束時兩人還照了一張合照,將這一刻永遠地記錄下來。

本來,載灃説好下次他也要去拜訪孫中山一次,不想,天不遂人願,這次見面的一個多月後,孫中山先生就猝然離世了。

載灃聽聞此事,心情非常悲痛,連府中都充滿了沉悶的空氣。他將之前那張合照放在自己的房中,在照片周圍放上一圈素花,焚香點燭,日夜悼念,祈禱這位為中國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能一路走好。

據説,載灃非常喜歡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這首詩名為《對酒》,講的是人生一世真的如電光火石般短暫,而那些執着於富貴榮辱的人,卻真的太傻。載灃為何能夠對自己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際遇看得如此之淡,後人也許能從此詩中尋找到一些答案。

1951年初,載灃因感染風寒去世,終年68歲,死後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至此,中國最後一任攝政王,走完了自己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2

溥儀怎麼死的(溥儀怎麼退位的)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經歷過三次大起大落,可謂是一生坎坷,幼年的溥儀,從自己被抱進宮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慘命運,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代君王,溥儀沒有處理過政務,沒有享受過父輩們的榮耀,反而是跟着吃了不少瓜落,受了不少的罪,或許晚年的溥儀會怨恨當年立自己為皇帝的慈禧太后。

但是在年輕時,溥儀卻一心想的是要恢復自己的大清王朝,享受和祖輩們一樣的榮耀,我們無法判斷溥儀的這種想法是對是錯,我們也無法去嘲笑他的不切實際,因為把我們任何一個人放在溥儀的位置,或許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開了二百多年的公司,一把火被燒了,任何人都會想盡辦法去補救。可是溥儀這個末代皇帝卻因為這個十分正常的想法而走錯了路。最終一步步導致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溥儀一生有三次最為榮耀的時刻,第一次他還不太記事,只有三歲,當他坐在空空蕩蕩的太和殿上接受百官的朝賀時,他的內心只有蛐蛐,螞蟻和後花園裏打噴嚏的駱駝,三歲的溥儀並不知道他今後的人生會遭遇怎樣的坎坷,或許人生就是這樣,只能被命運牽引着往前走,絲毫沒有後悔的餘地。第一次登基恰好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喪禮,因此大殿上的樂器只設不奏,正值寒冬季節,故宮裏悽悽慘慘的氣氛讓人覺得陰森恐怖,溥儀就這樣登上了皇位。

第二次登基是被張勛擁戴的,當時溥儀已經12歲了,此時的溥儀已經明白了自己的身份,身邊的遺老大臣天天在自己耳朵邊上灌輸康乾盛世的輝煌,希望溥儀能夠重振大清,當師傅們向自己極力推薦張勛時,溥儀對張勛產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可是見到張勛之後卻發現只是一個肥胖的老頭,不過腦後確實留着一條鞭子。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 第2張
  

雖然知道張勛是忠臣,但是心裏還是免不了失望,但是12歲的.溥儀已經意識到,自己未來的命運就要寄託在這個胖老頭身上了,於是心中對張勛又敬重起來,但是僅僅十二天之後,段祺瑞就帶着軍隊打進了北京,張勛扔下溥儀跑到了荷蘭使館,而溥儀的皇帝夢也破滅了。這一次溥儀心中更加渴望皇帝的權力,在心中立下志向要恢復大清江山。

第三次登基是溥儀到東北之後出任偽滿洲國的皇帝,在去東北之前,溥儀和日本關東軍約定,去東北只去做皇帝,建立的國家也必須是帝國,否則免談,後來日本關東軍為了誘騙溥儀去東北,答應了溥儀的條件,溥儀本來以為自己到東北之後能夠完成恢復祖業的願望,但是讓溥儀沒有想到的是溥儀一到東北就被日本人控制了起來,連生活起居都做不了主,整天疑神疑鬼,最後不得不生活在死亡的恐懼中,此時的溥儀已經完全任由日本人擺佈了,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溥儀才得到了自由。

溥儀的晚年生活也非常的悲慘,出獄之後,本來想找個女人好好過日子,在別人的介紹下,他認識了護士李淑賢,李淑賢本來是舊上海的舞女,曾經嫁給國民黨軍官,解放後被安排當了護士,開始李淑賢對溥儀還比較不錯,但是後來她卻發現溥儀不僅什麼也不會做。

而且還沒有生育能力,此時的李淑賢已經崩潰,她對溥儀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時常辱罵溥儀廢物,而且還經常拿菜刀嚇唬他要離婚,甚至把溥儀嚇的跪地求饒,溥儀無奈,只能默默的忍受着這一切,沒幾年就因為得了腎癌離世了,而讓溥儀更感到寒心的是李淑賢在溥儀死後,拿溥儀的私事到處炒作,臨死時還留下遺言不與溥儀葬在一起,説自己很後悔與溥儀結合,可憐溥儀一代帝王,最後卻被一個女人嫌棄到如此程度,連點情分也沒了,實在是悲催至極。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3

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的晚年生活!

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年)清攝政王。滿族,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之同父異母弟,宣統帝之父。

他於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

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清滅亡後,載灃生活很低調。他從不參與復辟活動,只求維持對皇室的優待條件和保持現狀不蔓不枝足矣。

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説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屢次來勸説他遷往長春,而載灃總是憂心忡忡,缺乏信任感。

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兒子溥任,最小的女兒韞娛、韞歡留在身邊不放。他認為全家去東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將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場。

在清朝遺族中,載灃是一個能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遺老遺少中最早剪去辮子,安裝電燈電話、穿西服、買汽車的.人物之一,這也許與他出使德國,接受過新思想有關。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嗎 第3張
  

作為權傾一時的末代王爺,載灃的一生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年少就承襲醇親王爵,一路官運亨通,20歲就監國攝政,又貴為宣統帝之生父,可謂是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風雨飄零、激烈動盪的滿清末年,在執政的三年裏,他多災多難。

載灃雖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運,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勢,較識時務。

他辭去攝政王之職,從此不再過問政治,不參與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他所追求的是一世無憂、恬靜安逸的普通人生活。

也難怪他在解除攝政監國職務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臉輕鬆地對福晉瓜爾佳氏説:“從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新中國成立後,各大部委急需房屋作為辦公或者生產基地,很多單位都中意醇親王府。載灃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也想為國家做些貢獻。

同時王府原有僕人大量離去,空閒出大批房子,維護費用佔去很大一部分支出。出售王府不但減少開支,還能得到一大筆錢補貼日常開銷。

1950年,載灃思考了很長時間,最終下決心把王府出售溥任代表載灃把醇親王府售給“國立高級工業學校”。

1951年,載灃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標籤:溥儀 兒子